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木佛的意思、木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木佛的解釋

木雕的佛像。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雜識》:“ 丹霞 禦寒,則燒木佛; 德山 説法,則撤塑像。” 金 元好問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詩之二:“隨營木佛賤於柴,大樂編鐘滿市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木佛" 一詞在漢語中是一個複合詞,由“木”和“佛”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面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來理解:

  1. 字面義:

    • 木: 指木材、木頭,是一種常見的雕刻和塑造材料。
    • 佛: 是“佛陀”(Buddha)的簡稱,指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也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或指佛像。
    • 合義: 因此,“木佛”最直接的字面意思就是用木頭雕刻或塑造而成的佛像。這是該詞最基本、最常用的含義。它區别于用石頭(石佛)、金屬(金佛、銅佛)、泥土(泥佛)、玉石(玉佛)等其他材質制作的佛像。
  2. 引申義與象征義:

    • 象征意義: 木佛作為佛像的一種,承載着佛教的象征意義,代表着佛陀的智慧、慈悲、覺悟和解脫。它是信徒禮拜、供養、觀想的對象,是佛法僧三寶中“佛寶”的具體化象征之一。
    • 禅宗公案意象: 在禅宗典籍和公案中,“木佛”有時被用來象征外在的、形式化的宗教偶像或教條。著名的公案如“丹霞燒木佛”(記載于《五燈會元》等),丹霞天然禅師在寒冷的天氣裡劈開木佛像燒火取暖。這個公案并非否定佛像本身,而是旨在破除學人對有形偶像的執着,強調自性覺悟的重要性,警示不要将外在的木佛(形式)等同于真正的佛性(本質)。在此語境下,“木佛”帶有一種對過度依賴形式而忽視内在修行的隱喻色彩。其核心仍是佛像,但被賦予了特定的禅學内涵。
    • 泛指與代稱: 有時也可用來泛指寺廟中的佛像,或作為佛像的代稱之一。

“木佛”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釋義是用木材雕刻或塑造的佛像。它既是佛教藝術和宗教實踐中的重要載體,具有神聖的象征意義;在特定的禅宗語境下,也曾被用作公案中的意象,用以破除對形式化偶像的執着,強調明心見性的根本。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來理解,但基礎義始終指向木質材料的佛像本身。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木佛”指木雕的佛像,是佛教藝術中常見的造像形式。以下是綜合文獻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木佛即以木材雕刻而成的佛像或菩薩像,屬于佛教造像的重要類别。其材質多選用檀木等珍貴木材,具有宗教與藝術雙重價值。

  2. 曆史起源
    據佛教典籍記載,最早的木佛可追溯至印度優填王時期。佛在世時,優填王曾命工匠用栴檀香木雕刻佛像,成為木佛制作的源頭。

  3. 文獻中的用例

    • 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提到“丹霞燒木佛禦寒”,暗含禅宗破除偶像崇拜的公案。
    • 金代元好問詩句“隨營木佛賤於柴”反映戰亂時期木佛被隨意處置的現象,體現曆史變遷對宗教文物的影響。
  4. 文化意義
    木佛不僅是信仰載體,也承載了不同時代對佛教的态度。例如禅宗“燒佛取暖”的故事,強調“見性成佛”而非執着于外在形象;而元好問的詩句則折射出社會動蕩中宗教物品的境遇。

提示:若需了解木佛的具體形制或現存文物案例,可進一步查閱佛教藝術史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颠白冬瓜百祿兒北郭丙丁比手劃腳擘劃慘苦參俪刁蠻調民地下河放屣犯手風概風枝隔句對跟緝宮羽毫升河庭後勤花項惠潤昏坎淨跨度俊品勘當硿礲來者勿拒類萃雷霆之誅隸法落墨帽徽麻葉皮廟祀弭從名藩拿摩溫譬說曝昳起店求名泉紳日積月累三指山容海納神藻水來土掩署牋嘶丑送舊迎新酸倈跳讀薇歌桅樯瞈蒙獻享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