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糠燈的意思、糠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糠燈的解釋

一種照明用具。以蘇子油渣雜粟糠抟在蓬梗上點燃。舊時 吉林 民間多用之。 金 周昂 《邊俗》詩:“木杵舂晨急,糠燈照夜多。”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十三:“霞綳。蓬梗為榦,摶穀糠為膏,摶之以代燭,燃之青光熒熒,煙結如雲,俗呼曰糠燈。”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盛京先朝舊物》:“ 盛京 清寧宮 貯 文皇帝 時糠燈,屢見 純皇帝 之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糠燈是滿族傳統民間照明工具,又稱“蘇子油燈”或“霞棚”,其名稱來源于制作材料與形态特征。根據《漢語大辭典》釋義,該器物以蘇子油渣(滿語稱“霞棚”)混合黏米糠皮,經手工搓制晾曬而成,形似細長棒狀,使用時插于金屬燈座點燃。

從民俗文化角度考察,糠燈最早見于清代東北地區文獻記載。《吉林通志》描述其“長尺餘,草稈為心,黏谷糠塗之,燃以代燭”,印證了其在寒冷氣候下耐燃、防風、成本低的實用性特點。滿族博物館藏品信息顯示,制作工藝包含選料、發酵、塑形等七道工序,其中蘇子油渣的配比直接影響燃燒時長,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材料智慧。

文化人類學研究指出,糠燈在薩滿祭祀中具有特殊象征意義。其燃燒時散發的獨特氣味被認為可溝通神靈,這種物質文化載體至今保留在部分滿族村落的口述傳統中。現代非遺保護工作中,遼甯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8版)已收錄該項傳統技藝,相關制作流程在撫順新賓滿族文化生态保護區得到活态傳承。

網絡擴展解釋

糠燈是中國舊時吉林民間使用的一種傳統照明用具,其核心特點及曆史背景如下:

定義與結構

糠燈以蘇子油渣混合粟糠(谷物外殼)為燃料,将其揉捏成團後裹在蓬梗(一種草本植物的莖稈)上點燃使用。這種燈具燃燒時呈現青光,煙霧聚集如雲,故有“青光熒熒,煙結如雲”的記載。

曆史記載

  1. 詩詞佐證:金代詩人周昂在《邊俗》中寫道“糠燈照夜多”,印證了其作為夜間照明工具的功能。
  2. 文獻記錄:清代阮葵生《茶馀客話》詳細描述了其制作方法,并稱其為“霞綳”,表明其在東北地區的普及性。

文化意義

作為民間智慧産物,糠燈體現了舊時物資匮乏環境下對自然材料的充分利用,反映了傳統生活方式的適應性。其制作原料(油渣、粟糠、蓬梗)均為農業副産品,具有低成本、易獲取的特點。

當前該燈具已隨現代照明技術發展退出日常使用,但作為民俗文化符號,仍被曆史文獻和民俗研究提及。

别人正在浏覽...

骜猾螯蟹百夷背盟敗約徧禮避蓋瀕危物種操揉磨治昌博稱紀穿破垂髻從違躭代道旁苦李大卸八塊得趣遞進東逃西竄笃修方切反系泛漲附益改判高唱公車司馬令勾芡皇轝湖陰交政劫餘灰機梭橛痿絕種君權亢答狼瘡恡愛流形緑萼梅千呼萬喚鉛鐵旗旌氣吞瞿然閃蕩上成上兌山壟山崦沈劇詩行庭戶王永民中文電腦研究所危塗五羊城詳決膝脖蓋諧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