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照明用具。以蘇子油渣雜粟糠抟在蓬梗上點燃。舊時 吉林 民間多用之。 金 周昂 《邊俗》詩:“木杵舂晨急,糠燈照夜多。”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十三:“霞綳。蓬梗為榦,摶穀糠為膏,摶之以代燭,燃之青光熒熒,煙結如雲,俗呼曰糠燈。”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盛京先朝舊物》:“ 盛京 清寧宮 貯 文皇帝 時糠燈,屢見 純皇帝 之詩。”
糠燈是中國舊時吉林民間使用的一種傳統照明用具,其核心特點及曆史背景如下:
糠燈以蘇子油渣混合粟糠(谷物外殼)為燃料,将其揉捏成團後裹在蓬梗(一種草本植物的莖稈)上點燃使用。這種燈具燃燒時呈現青光,煙霧聚集如雲,故有“青光熒熒,煙結如雲”的記載。
作為民間智慧産物,糠燈體現了舊時物資匮乏環境下對自然材料的充分利用,反映了傳統生活方式的適應性。其制作原料(油渣、粟糠、蓬梗)均為農業副産品,具有低成本、易獲取的特點。
當前該燈具已隨現代照明技術發展退出日常使用,但作為民俗文化符號,仍被曆史文獻和民俗研究提及。
《糠燈》是一個漢語詞語,由“糠”和“燈”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指用糠(小麥或稻谷的外殼)填充的燈,是古代一種簡陋而低效的照明工具。
根據《康熙字典》,《糠燈》的拆分部首是“米”。它的筆畫數分别為“13”的“糠”和“9”的“燈”。
《糠燈》的繁體字為「糠燈」。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糠燈》在古代的寫法為「糹〡燈」,其中的「糹」是代表織物的意思,表示用細繩将糠綁在一起。
1. 夜晚鄉村的長街上,點亮着一盞盞糠燈,映襯出一片溫暖的光影。
2. 在那個貧困的年代,糠燈是人們唯一的照明工具。
3. 他家的糠燈發出微弱的光芒,照亮了整個小屋。
1. 糠米:指去掉了外殼的米谷。
2. 燈籠:用于照亮的裝置,通常用紙或綢布做成,并點燃蠟燭或使用電燈。
3. 羽毛燈:以鳥類的羽毛做成的燈,常用于裝飾。
1. 草燈:用草編織或制作的燈。
2. 煤油燈:使用煤油作為燃料的燈。
3. 火把:用于照明或傳遞火焰的手持裝置。
電燈:使用電能作為光源的燈。與糠燈相比,電燈更加便捷和高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