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下狹窄。 茅盾 《清明前後》第三幕:“這公館高踞于一群矮小、湫仄而污穢的,茅草其頂而竹笆其壁的貧民住宅之上,出路之不大雅觀,是美中不足。”
湫仄(jiǎo zè)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形容地勢低窪狹窄、空間局促逼仄的狀态。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湫”指低窪積水之地(如《左傳·昭公三年》:“湫隘嚣塵,不可居也”);“仄”意為傾斜、狹窄(如《說文解字》:“仄,側傾也”)。二字組合後,強調環境或空間的低矮狹窄、壓抑擁擠。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7卷,第767頁。
引申含義
可隱喻生活處境窘迫或心境壓抑,如清代黃景仁《雜感》詩:“我生萬事多屯蹇,湫仄十年住人下。”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中華書局,2005年)第189頁。
《漢書·地理志》
“其地湫仄,民多疾疫”,描述地理環境低窪潮濕導緻疾病頻發。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2007年,第1543頁。
《宋史·河渠志》
“汴水湫仄,舟楫難通”,指河道狹窄阻礙航運。
來源:中華書局《宋史》校勘本,1985年,第2120頁。
《辭源》(修訂本):
“湫仄:低下狹小。湫,下;仄,狹。”
來源: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1011頁。
《王力古漢語字典》:
“湫仄連用,表地勢低窪而狹窄,亦喻處境困頓。”
來源:中華書局,2000年,第432頁。
該詞先秦已見,唐宋文獻多用其本義,明清時期逐漸引申至心境描寫(如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身居湫仄巷,心寄寥廓天”)。現代漢語中因語境變遷趨于罕用,屬書面雅詞。
來源:《漢語詞彙通史》(周薦著,語文出版社,2015年)第3卷,第211頁。
“湫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集中于以下兩方面:
低下狹窄(主流解釋) 指空間或環境低矮、局促、不寬敞。例如描述房屋、居所等物理空間的狹小,如茅盾在《清明前後》中提到的“湫仄而污穢的貧民住宅”。此釋義被多數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查字典等)采用。
言辭精練(存疑) 提到該詞形容“言辭短小精練,意味深長”,但其他來源未提及此用法,可能屬于方言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4、6的原始出處。
敗家相白眉神賓傧赤翟大忘颠險二十四氣防拏飛辔甘心高篇弓裘工業氣壓寡獨寡立關鼻函工鶴氅壑谷很剛河塞護坡介福介鱗叽冷既廪進港穽陷究切考選客坐扣角枯龜理策亂劄劄眇邈鬧呀呀丕休悭澀氣憤填膺琦玩器象然膏潤色先生入值三寸鳥七寸嘴上資霜厲雙名疏傲樹樞台步下不來霞路先蠶顯得鄉團霄凡惜敗西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