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不韪的意思、大不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不韪的解释

公认的不是或过错。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汉哀帝一》:“人之能为大不韙者,非其能无所惧也,唯其能无所耻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祖不得称皇考》:“ 李翱 述其大父事状,题曰《皇祖实録》。当时不以为怪,若施之后代,则犯大不韙矣。” 梁启超 《论书法》:“即以旧史家之理论律之,其视 魏徵 之事 唐 ,罪固可末减焉矣,而 雄 独蒙此大不韙之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不韪"是汉语中表示重大过错或明显违背公序良俗的书面用语,常以"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固定搭配出现。该词源自古汉语"韪"字的否定式结构,《左传·隐公十一年》最早记载"犯五不韪"的说法。

从词义构成看:

  1. "韪"字本义为"是、对",《说文解字》释作"是也,从是韦声"。现代汉语中,"不韪"即指错误或不当行为。
  2. "大"作为程度副词强化语义,特指性质严重的错误,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定义为"公认的、极大的错误"。

权威典籍记载显示: • 《汉语大词典》引《后汉书·荀爽传》"五辟之属,大不韪者",说明该词自汉代已用于指代重大过失。 •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中"冒天下之不韪",完整呈现了现代成语的雏形。

现代用法主要体现为:

  1. 作宾语时强调行为的严重性,如"甘冒大不韪推行新政"
  2. 作主语时突出错误性质,如"此大不韪实难宽宥"
  3. 修辞层面常与"冒""犯"等动词搭配,强化行为的悖逆性

该词的权威性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华成语词典》等工具书中均有明确界定,建议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最新版本获取标准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大不韪”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dà bù wěi,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指公认的不是或过错,常用于描述违背常理或公认准则的行为。例如:“冒天下之大不韪”表示公然挑战多数人认定的错误之事,带有贬义。


2.字义分解


3.使用场景


4.历史渊源


5.例句参考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半导体二极管暴腮龙门卑辞厚币摽虔别封别绪鄙人常川长呼刬袜巢由晨夕愁红惨緑传惹楚柁吴樯得其三昧杜陵花返辔收帆傅师噶点儿贯蝨归色花板肉坏法乱纪篁篠甲板贱术疾不可为激触罽幕金鼇金籙酒淀敛避两班两嘿列大夫楼楼目怔口呆南馆逆击恧恧幈宫扑旗啓迪适尔收合说谈酥酒谈空挺逸同逆颓发望氛翫好问取物雄想望风采逍遥自娱亵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