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金鰲 ”。1.神话中海中金色巨龟。 唐 王建 《宫词》之一:“ 蓬莱 正殿压金鼇,红日初生碧海涛。” 宋 柳永 《巫山一段云》词:“几回山脚弄云涛,彷彿见金鼇。”一说,巨鳖。见《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汉 王逸 注。
2.比喻地位高贵者。 明 方孔炤 《苍天》诗:“ 万岁山 折苍天崩,金鰲社鼠同一坑。”
3.比喻临水山丘。 宋 陆游 《平云亭》诗:“满榼芳醪何处倾?金鼇背上得同行。” 元 张可久 《湘妃怨·德清观梅》曲:“一去 孤山 路,重来 何水曹 ,醉上金鼇。”《花月痕》第七回:“背踏金鰲,忆南都之石黛。”
4.山名。在 浙江省 临海市 东南一百二十里海中。 宋 建炎 四年 金 兵至, 高宗 泛海泊此。后 文天祥 随少主航海,亦驻泊于此。 清 黄宗羲 《黄季真先生墓志铭》:“粤稽 建炎 ,狩于 金鰲 。”
“金鼇”(也写作“金鳌”)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释义可综合古籍文献和文学典故归纳如下:
指传说中背负仙山的金色巨龟或巨鳖。例如:
在文学中常借指权贵或高位之人。例如:
宋代陆游《平云亭》中“金鼇背上得同行”,将临水山丘比作金鼇之背,凸显山水相依的壮阔景象。
指浙江省临海市东南海域的山峰“金鳌山”。据载,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曾泛海驻泊于此。
“金鼇”融合了神话想象、自然隐喻与社会象征,常见于诗词歌赋,既承载古人對仙境的向往,也映射对权贵的讽喻,兼具美学与哲理性。
金鼇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金”和“鼇”两个字组成。
根据康熙字典的拆分方式,金的部首是金,鼇的部首是鼠。金的笔画数为8,鼇的笔画数为21。
金鼇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它指的是神兽鼇,也被称为“蜃龙”。在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金鼇常常被描述成能够变化为身形巨大的恶龙,它拥有无比的威力和神秘的力量。
金鼇的繁体字是「金鰲」。
在古时候,金鼇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根据不同的历史文献,金鼇的字形可能会稍有不同,但主要保持了金和鼇两个字的基本形状。
1. 他的力量就像金鼇一样,无人能敌。
2. 故事中的主角拯救了被金鼇镇压的人民。
3. 传说中的金鼇会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出现。
金鼇石、金鼇兽、金鼇血、金鼇洞等。
蜃龙、巨龙、麒麟。
普通人、凡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