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教谓天帝的诏书。《初学记》卷二十三引 北周 宇文逌 《道教实花序》:“可道非道,因金籙以詮言。” 唐 王维 《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玉京移大像,金籙会羣仙。” 唐 陆龟蒙 《王先辈艸堂》诗:“金籙渐加新品秩, 玉皇 偏赐羽衣裳。”
2.道场的名称。《隋书·经籍志四》:“其(指道教)洁斋之法,有黄籙、玉籙、金籙、涂炭等斋。” 唐 皇甫冉 《宿洞灵观》诗:“明日开金籙,焚香更沐兰。”《旧唐书·武宗纪》:“召道士 赵归真 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籙道场,帝幸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籙。”
3.神话中形容神仙所用的簿册。 宋 乐史 《广卓异记·御制诗送贺宾客为道士还乡并宰相已下应制诗》:“﹝ 李适之 《应制》诗﹞仙记题金籙,朝章披羽衣。”
金籙(jīn lù)是道教术语,指以金泥书写或镌刻的珍贵符箓、经文或帝王封禅所用的玉册,象征神圣性与权威性。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道教认为以金泥书写符箓可通神灵,用于消灾祈福。如《道藏》中“金籙斋仪”指以金籙启奏天帝的仪式,体现其沟通天界的宗教功能 。
道教经典《金籙简文》等文献以“金籙”命名,凸显经文珍贵性,如《云笈七签》载:“金籙为三洞之一,主召仙致真” 。
古代帝王泰山封禅时,以金泥填刻玉册,称“金籙玉册”。《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封禅“用金籙银绳”,象征天命所归 。
史书多将金籙视为国运昌隆之兆,如《宋史》记宋真宗得“天书金籙”,遂改元“大中祥符” 。
唐宋后引申指朝廷重要诏书,如白居易诗云:“金籙三公册,玉筵万寿杯。”
道教按等级分金籙(帝王)、玉籙(臣僚)、黄籙(百姓)斋仪,体现宗教仪轨的阶层性 。
权威参考文献:
“金籙”一词可能存在输入误差或罕见用法。根据现有资料,“金鈚”(或写作“金錍”“金篦”)是一个历史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医疗工具
指古代治疗眼疾的金属器械,形似箭头,用于刮除眼膜。据记载,这种工具可使部分失明者恢复视力。
首饰与梳具
作为古代妇女的金质头饰,兼具装饰与实用功能,部分形制可用于梳理头发。
乐器配件
在弹奏古筝等弦乐器时,用作金属刮板辅助发声。
提示:
白金襃称八窍不堪卒读踩高跷仓鹰操兵呈案斥言雏鸡促急蹴踘诞伐大球點絳脣电露典契地东宫三少独禄恩隐風雨對床分领酚醛塑料幞巾关接贵忙横斗柄火不腾解骨冀马寖昌寖炽静姿酒齐巨款峻剂裤衩郎署类聚群分两脚野狐劣性貌望目不苟视怒发排纂判断力乾乾浄侨资齐斩蓐医山迳嵩溟跳起来铁鞭贴役听闻晩盖瓦檠握蛇污口横蔑小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