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扑旂 ”。古代百戏节目之一。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临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一红巾者弄大旗,次狮豹入场,坐作进退,奋迅举止毕;次一红巾者手执两白旗子,跳跃旋风而舞,谓之扑旗子。” 宋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十二出:“折莫大装神弄鬼,折莫特调当扑旂。”
“扑旗”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指宋代百戏中的一种技艺形式,表演者手持旗帜完成高难度动作。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红巾艺人会执白旗子进行旋风式跳跃舞蹈,这种表演被称为「扑旗子」。该技艺常见于节庆活动,属于古代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自古代战争场景,字面指战斗中扑倒敌方旗帜的行为,引申为形容勇猛果敢的精神状态。现代多用于比喻面对挑战时积极应对的态度,如形容运动员拼搏精神或职场人攻坚克难的表现。
需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与成语典故中。不同语境下可能侧重杂技表演或象征意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扑旗”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词语,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
1. 作动词:指冲锋向前,奋勇争取胜利的意思。常用于军事、体育等领域,表示攻击或夺取敌人旗帜的动作。
2. 作名词:指用来标志某个国家、组织或团体的旗帜。
“扑”字,部首是手,总笔画数为5;“旗”字,部首是方,总笔画数为14。
“扑旗”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旗帜作为一种象征,自古以来就被用来标志军队、国家等,而“扑”字则代表着勇往直前的意义,由此组成的词汇表达了军队或个人为夺取旗帜而勇往直前的决心和精神。
在繁体字中,“扑”字写作「撲」,而“旗”字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中,有许多和现代有所不同的写法。以“扑旗”为例:
“扑”字在古代写法中,常用类似“捕”的形状,表示将手伸出去抓取的动作。
“旗”字在古代写法中,常用类似“干”的形状,表示旗杆或旗帜升起的样子。
1. 他勇敢地扑旗,为国争得了胜利。
2. 运动员们奋勇扑旗,赢得了比赛。
1. 扑火:指迅速地灭火。
2. 扑克:一种纸牌游戏。
3. 扑通:形容人或物跌倒时的声音。
夺旗、抢旗、攀旗、抢夺、冲击
举旗、升旗、登旗,指将旗帜升高或举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