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目瞪口呆 ”。 茅盾 《惊蛰》:“当下那霹雳似的一声,真把所有在场的贵客都吓得目怔口呆。”
“目怔口呆”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形容人因极度惊讶、恐惧或震惊而瞪大眼睛、张大嘴巴,发愣无法言语的状态。其含义与“目瞪口呆”完全相同。
结构与发音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写突发意外事件时的反应。例如:听到爆炸声后众人“目怔口呆”;或看到难以置信的场景时“吓得目怔口呆”。
出处与例句
现代作家茅盾在《惊蛰》中写道:“霹雳似的一声,吓得贵客们目怔口呆”,生动刻画了突发声响引发的集体震惊状态。
近义与反义词
该成语属于联合式结构,中性色彩,当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文学描写中。
目怔口呆是一个多音字词,一般用来形容人因为受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或惊讶而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的状态。
拆分部首和笔画:
目怔口呆的部首拆分是目 (目字旁) 怔 (心字旁) 口 (口字旁) 呆 (口字旁)。整个词汇共有13个笔画。
来源:
目怔口呆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用来描述杨志看见女儿杨雄突然昏迷不醒的情景。后来这个词逐渐流行开来,用来形容人因为受到突如其来的事情或惊讶而目瞪口呆的样子。
繁体:
目怔口呆的繁体字为「目怔口呆」。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目怔口呆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其中,目的写法为「⿱心目」,怔的写法为「⿱心呈」,口的写法为「•囗或四方口」,呆的写法为「⿰口木」。
例句:
1. 他听到好消息时,目怔口呆,一时之间无法相信。
2. 那个小女孩看到蜘蛛爬到她身上时,目怔口呆,不知所措。
组词:
目瞪口呆、怔神、愣住、傻愣、出神、发呆、茫然
近义词:
呆滞、愣住、发呆、失神、迷茫
反义词:
机智、反应迅速、冷静、机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