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唐 宋 初行大礼时,掌管顿递事宜的机构。大多由京尹充任。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下:“官制行后,凡大礼犹準 唐 故事……惟顿递司,例造酒,分餉近臣。”
顿递司是古代中国负责礼仪事务的临时机构,具体解释如下:
一、定义与职能
顿递司是后唐至宋初时期,在举行国家重大典礼时设置的临时机构,主要负责典礼期间的物资调配、饮食供应及后勤保障,尤其以酿酒分赐近臣为特色。该机构多由京兆尹(京城行政长官)兼任主管。
二、历史背景
据宋代徐度《却扫编》记载,宋代官制改革后,大礼仪式仍沿用唐代旧制,其中顿递司保留了一项特殊职能——按惯例酿造专供典礼使用的高品质酒水,并分赐给参与典礼的官员。
三、补充说明
如需查看更多历史文献原文或扩展资料,可参考《却扫编》等宋代典籍,或通过沪江在线词典、爱站小工具等平台获取词条详情。
顿递司是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暂时停止交往”的专有名词。在生活中,顿递司通常用来描述个人之间或者团体之间暂时中断、终止或者推迟交往、联系、活动的情况。
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顿递司由“车”、“辶”、“司”三个部首组成,共有16个笔画。
顿递司一词在古代常用于官方文件和书信中,以表示停止与某人、某团体的来往。如今,顿递司一词已经渐渐淡化,较少在日常口语中使用。
顿递司的繁体字是「頓遞司」。
古代为「顿递司」的字形和现代汉字略有不同,常见的写法为「頓递司」。其中的「頓」字指的是停止、暂时中断,「遞」字表示交往、传递,「司」字则表示负责、管理。
1. 由于各方面原因,双方决定顿递司一段时间,以重新审视这个合作项目。
2. 我们的会面时间需要顿递司一下,我有些事情需要处理。
顿递司一词不常与其他词语组合使用,因为它本身已经包含了交往、停止的含义。
近义词有休战、暂停、中断等。
反义词有继续、恢复、继续交往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