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毛员鼓的意思、毛员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毛员鼓的解释

鼓名。为古代传入 中国 的 扶南 、 天竺 乐器。《旧唐书·音乐志一》:“毛员鼓,似都曇鼓而稍大。”《文献通考·乐九》:“毛员鼓,其制类曇而大, 扶南 天竺 之乐器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五节:“三四八年, 天竺 送给 前凉 音乐一部,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毛员鼓是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的一种,其名称最早见于《旧唐书·音乐志》和《通典》等典籍。该乐器属于唐代"十部乐"中天竺乐体系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形制特征为腰鼓类乐器,鼓身两端蒙革,以手拍击发声。

从形制演变来看,毛员鼓可能源自印度佛教法器,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其形制略小于都昙鼓,鼓身长约二尺,直径约八寸,用桑木制作腔体,两端蒙山羊皮,演奏时横置于膝或用绶带悬挂胸前。宋代陈旸《乐书》中绘有毛员鼓的线描图,显示其腰部细长,两端鼓面用绳索交叉拉紧的固定方式,这种形制与现存日本正仓院的唐代乐器实物高度吻合。

在音乐实践中,毛员鼓主要应用于隋唐燕乐体系,尤其在天竺乐、龟兹乐等胡部乐中担任节奏乐器。唐代诗人元稹《立部伎》诗中"胡部新声锦筵坐,毛员急拍鼓连催"的描写,生动记录了其在宴乐表演中的实际运用场景。该乐器至宋代逐渐被其他类型的鼓替代,但其形制对后世腰鼓类乐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毛员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定义与起源

毛员鼓是一种双面拍打的腰鼓,起源于古代扶南(今柬埔寨一带)和天竺(古印度),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代文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其“似都曇鼓而稍大”,属于龟兹乐常用乐器。

二、形制与特点

  1. 形制:鼓身较同类腰鼓(如“和鼓”)略短,双面蒙皮,可通过拍击发声。
  2. 演奏方式:通常悬挂于腰部,双手拍打鼓面。据永陵石刻描绘,演奏者身体微侧,右手低扬,头部随节奏晃动,展现动态韵律。

三、历史应用

四、文献记载

《文献通考·乐九》描述其“制类曇而大”,印证了其与都昙鼓的关联性。现代学者范文澜等也在《中国通史》中提及该乐器。


以上信息综合了古代文献、石刻考据及现代研究,如需进一步了解形制细节或演奏场景,可查阅《旧唐书》《文献通考》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眉赤眼杯中绿奔哀鼻端避岁澄定成文楚沥春怨大观舞大脔当冲鼎事地土蛇翻却飞泳風虹分科高下任心葛藟盥澣酣放好行小慧合朔后监后苑江星建军碱式盐节髦井口旌栧酒缗輆軩狂言蜡塌钌辔吝涩曼陀铃麪勃摩揣噗噜噜啌啌清顺寝合去任热攒攒山陆身个恬倓贴息讬死晚节黄花温带海洋性气候香腻详慎相杂咸华贤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