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白渠的意思、白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白渠的解释

(1). 汉 宫观名。《太平御览》卷一七九:“﹝ 汉 宫殿﹞有 临仙观 …… 白渠观 。”

(2). 汉 代 关中 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在今 陕西省 境。 汉 白公 所开,故名。《汉书·沟洫志》:“ 太始 二年, 赵 中大夫 白公 ,復奏穿渠引 涇水 ,首起 谷口 ,尾入 櫟阳 ,注 渭中 。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顷,因名曰 白渠 。”《古诗源·郑白渠歌》:“田於何所, 池阳 谷口 , 郑国 在前, 白渠 起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白渠是中国古代关中地区著名的水利工程,其名称源于汉代开凿者的姓氏。以下是基于权威历史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名称由来与开凿背景

白渠因西汉白公主持修建而得名。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赵中大夫白公奏请引泾河水灌溉农田,工程建成后命名为"白渠"(《汉书·沟洫志》载:"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栎阳")。区别于战国时期修建的郑国渠,二者并称"郑白渠",同为关中农业命脉。

二、工程路线与功能

  1. 引水路线

    自泾阳县西北谷口(今陕西王桥镇)引泾河水,向东南延伸至渭河北岸,全长约200里。主干渠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最终注入渭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详载其走向)。

  2. 灌溉效益

    可灌溉农田4500余顷(约合今28万亩),《汉书》称其"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反映了其对关中农业的深远影响。

三、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

唐代扩建为三白渠(太白、中白、南白),宋代纳入丰利渠体系。其"且溉且粪"的淤灌技术(《汉书》载:"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有效改良了盐碱地,成为古代水利科技典范。元代王祯《农书》评价:"郑国、白渠溉田万顷,为利甚溥"。

四、现代遗存与学术研究

今陕西泾惠渠即白渠遗址基础上改建。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在《中国的运河》中指出:"白渠的修建标志着汉代水利工程技术的高峰,其渠系布局深刻影响了后世农田水利规划"。现存唐代《三渠记》碑刻(藏西安碑林)为重要实物佐证。


参考文献来源

班固《汉书·沟洫志》

郦道元《水经注》

王祯《农书》

史念海《中国的运河》(陕西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白渠”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但核心指代汉代关中地区的重要水利工程,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水利工程释义(主要含义)

  1. 由来与命名
    白渠始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赵中大夫白公提议修建而得名。它与战国时期的郑国渠合称“郑白渠”,是关中平原灌溉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2. 地理位置与规模
    西起泾阳谷口,引泾河水东南流,经三原、高陵、栎阳(今西安市临潼区),最终注入渭河,全长约200里,灌溉农田达4500余顷(约合今31.5万亩)。

  3. 工程作用

    • 农业效益:泥沙富含养分,“泾水一石,其泥数斗”,可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关中粮食增产,民谣赞其“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 军事与经济:唐代曾利用白渠放水阻敌,兼具防御功能;同时支撑了长安的漕运与经济。
  4. 历史演变

    • 唐代分为太白、中白、南白三渠,统称“三白渠”,灌溉面积一度扩至万余顷。
    • 明清时期逐渐衰废,清代改筑为涇惠渠,原白渠体系退出历史舞台。

二、其他释义

  1. 汉代宫观名
    作为次要含义,白渠亦指汉代长安城内的宫观建筑之一,见于《太平御览》等古籍记载,但与水利工程无直接关联。

三、文化影响

白渠与郑国渠共同奠定了关中“天府之国”的基础,其工程智慧对后世水利技术影响深远,至今仍被作为古代农业文明的典范研究。

如需进一步了解白渠的工程细节或历史变迁,可查阅《汉书·沟洫志》或地方水利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八德池八狄拔进报摊碑池才薄智浅陈鱼楚江王断隔风行風形奋力富贵显荣富民拊视高风弓里勾校故欢鬼謡贵治孤军作战国豆鸿渚蝗蝝火浣布呼索建造搅攘景旦爵饧具君考量客旌靓丽椋子木买渡缅然篾篮魔事陌头帕头全通入死出生樿栉舍越侍祭束带泰羹讨击套种铁例痛恶颓老讬躯玩耽万汇惟良委滞武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