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强弱,好坏。 汉 王符 《潜夫论·考绩》:“设如家人有五子十孙,父母不察精愞,则懃力者懈弛,而惰慢者遂非也,耗业破家之道也。”
“精愞”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和权威辞书进行解释。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释义进行说明:
基本含义
“精愞”由“精”与“愞”二字复合而成:
组合后,“精愞”指外表精明而内在怯懦,形容人看似聪慧果断,实则优柔寡断、缺乏魄力。
引申义
在古文献中常含贬义,暗指虚有其表、外强中干 的性格特质,强调表里不一的矛盾性。
《史记》用例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评述商人性格时提到:
“其俗精愞 而好事,地薄寡积聚。”
此处指某些地区民风看似精明却畏事退缩,缺乏长远谋划的能力。
来源:司马迁. 史记·货殖列传[M]. 中华书局, 1982: 卷一百二十九.
古代注疏佐证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注解“精愞”为:
“精,明也;愞,怯也。谓外示精明,内实懦怯。”
此注明确点明其“表里不一”的核心语义。
来源:司马贞. 史记索隐[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卷三十.
《汉语大词典》
收录词条并释为:
“谓外示精明,内实懦弱。”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9卷)[M].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2: 页1243.
《辞源》
引《史记》例证,释义与《汉语大词典》一致,强调性格的矛盾性。
来源: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修订本)[M]. 商务印书馆, 1988: 页3476.
该词属典型文言词汇,现代汉语已极少使用,仅见于研究古典文献或历史人物的语境中。其语义稳定性较高,古今释义无显著差异,但需注意古代文本中的具体语境差异(如地域文化评价、人物性格批判等)。
“精愞”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精愞(拼音:jīng nuò)意为“强弱、好坏”,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优劣差异。该词由“精”(指精细、优秀)和“愞”(通“懦”,指软弱、低劣)组合而成,形成对比关系。
汉代王符在《潜夫论·考绩》中举例说明:“设如家人有五子十孙,父母不察精愞,则懃力者懈弛,而惰慢者遂非也,耗业破家之道也。”
翻译:如果一个家庭有五个儿子、十个孙子,父母若不能分辨子女的优劣,勤勉的人会逐渐懈怠,懒惰的人则会变本加厉,这是家业衰败的原因。
该词属于冷僻词汇,建议在阅读古籍时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分析其具体含义。若需更多例证,可查阅《潜夫论》等汉代典籍原文。
挨挨擦擦安家闇塞别割臣畜迟廻辞绂弹子吊影洞晓二志籓羝风婆婆凤友鸾谐纷葩钢骨根外施肥果验晎晎筋绝金石人絶问科目人铿锽馈赂坤灵枯雪酪肉鲢子烈火干柴岭蜑留后门眉目传情佞慧蟠辟棚扒僻诡匹马丘牛前冲侨属弃觚奇缺秋田权术取正三条烛世雠束雪量珠送迎贴断题记投绂味素污暴无涯线虫相厚相视莫逆笑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