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局限停滞。 明 宋濂 《瑶芳楼记》:“苟局滞於一室间,适其意则有之,而蹈道则未也。” 明 方孝孺 《读<博物志>》:“君子之学贵乎博而能约,博而不得其要,则涣漫而无归;徒约而不尽乎博,则局滞而无术。”
(2).呆板。 明 李东阳 《书颜鲁公祭文稿后》:“书家者流,或颇疑其局滞。”
跼滞:拘泥呆板。 明 李东阳 《匏翁家藏书序》:“彼才之弗逮者,麄浅跼滞,欲进而不能强其或过之。不失之奇巧则失之詰屈;不失之夸诞则汗漫而无所归。”
“局滞”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ú zhì,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局限停滞
指事物发展或思维受到限制,无法突破或前进。例如:
“君子之学贵乎博而能约,博而不得其要,则涣漫而无归;徒约而不尽乎博,则局滞而无术。”
——明·方孝孺《读<博物志>》
呆板、拘泥
形容行为或表达方式不够灵活,缺乏变通。例如:
“书家者流,或颇疑其局滞。”
——明·李东阳《书颜鲁公祭文稿后》
“局滞”一词结合了客观的停滞与主观的呆板,需根据语境判断具体含义。其使用多见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较少见,但在分析古文或特定领域(如书法评论)时仍有参考价值。
《局滞》是一个形容词,具有困顿、停滞、局限的意思。它用来形容某种情况或状态无法顺利进行、发展或推进,表达了某种局面受到限制或阻碍的情况。
《局滞》中的部首分别是「尸」和「水」。它的总笔画数为15。
《局滞》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具体的来源和由来尚未有确切的考证。但它以合理的构词方式和基础字义,描述了困顿和停滞的状态。
《局滞》的繁体字为「局滯」。
在古代,「局滞」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因为汉字演变过程中存在多种写法的变化,没有统一的规范。但大致的写法可能类似于「局滞」。
1. 在这个经济寒冬里,企业面临着************,拓展业务变得局滞。
2. 这位艺术家的创作一直局滞在传统的形式中,缺乏创新和突破。
1. 局限:形容受到某种条件或限制,无法自由发展。
2. 停滞:形容某种状态或情况无法继续向前发展,陷入停顿。
3. 固滞:形容某种思维或行为停留在传统观念中,难以改变。
1. 阻滞:形容被某种力量或条件阻止或拖延。
2. 坎坷:形容经历中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
1. 顺畅:与「局滞」相反,形容情况、状态或发展顺利、无阻碍。
2. 开放:与「局滞」相反,形容环境或条件宽松开放,充满机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