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服期的意思、服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服期的解释

亦作“ 服朞 ”。服丧一年。《新唐书·韩愈传》:“嫂 郑 丧,为服期以报。”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胡明仲本末》:“称谓既如此,则三年之丧,宜降其服朞,又昭昭然矣。” 清 方苞 《书<孝妇魏氏诗>后》:“古者,妇於舅姑服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服期是汉语中表示"服丧期限"的专用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丧礼制度中亲属为逝者守孝的时间长度。根据《中国礼仪大辞典》记载,该制度源自周代"五服"制度,将亲属关系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对应不同服期:

  1. 基本词义

    指亲属根据与逝者的亲疏关系应遵守的守丧时长,最长三年(实际25个月),最短三月。《古代丧服制度研究》指出,斩衰服期为三年,适用于子女为父母、妻为夫等至亲关系;缌麻服期仅三月,用于远亲。

  2. 文化背景

    《中国民俗文化》记载,服期制度承载着"慎终追远"的儒家伦理,通过时间长度体现"亲亲尊尊"的等级观念。守丧期间需遵守居丧禁忌,如不婚嫁、不宴饮等,这在《礼记·丧服小记》中有详细规定。

  3. 礼制演变

    据《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词》考证,汉代将三年服期定为27个月,唐代《开元礼》改为25个月,宋代朱熹《家礼》调整为27个月,明清两代基本沿袭。这种变化反映出不同时期对"以日易月"礼法原则的理解差异。

  4. 现代应用

    当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收录该词时特别标注为历史词汇。虽然传统服期制度已式微,但部分地区仍保留简化版丧期习俗,如江浙一带保留"做七"习俗,可视为服期制度的民间遗存。

网络扩展解释

“服期”是一个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古代丧服制度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服丧一年的期限。古代礼制中,亲属去世后需按关系亲疏穿戴不同丧服并守丧,其中“服期”特定期限为一年的丧期。

二、文献例证

  1. 《新唐书·韩愈传》记载韩愈为嫂子郑氏服丧一年:“嫂郑丧,为服期以报”。
  2. 宋代周密《齐东野语》提及调整服丧期限的讨论:“三年之丧,宜降其服朞”。
  3. 清代方苞在文集中描述古时儿媳为公婆服丧:“妇於舅姑服期”。

三、其他释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扩展解释为“遵守规定的时间或期限”,但此用法较少见于古籍,可能是现代引申义。

四、文化背景

古代丧服制度分五等(五服),其中“期”(jī)指一年,如子女为父母本应服丧三年,但部分情况可缩短为一年,称为“服期”。

建议参考《礼记》《新唐书》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历史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了解更详尽的古代丧服制度。

别人正在浏览...

稗人爆弹冰川期晡食城濮之战彻上彻下吃味儿宠敬抽回畴偶噹啷啷大视冬防饿虎扑羊帆力飞鈎风摅風月主浮肥干校六记高堂革昊罐笼行同狗彘潢污黄远生艰厄见微知着鮆刀鱼祭厉积墨筋簳径絶筋髓击排麂子六龙车蛮垂门单磨崖奈何木逆藩暖洁潎潎乔山请示亲体伤疾山嘴身边时策适妇思次四面楚歌酸泪台旨土产温驯萷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