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破口,满口。多用以形容骂人时的凶相。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三折:“则愿你停嗔息怒,百凡照覰,怎便精唇泼口駡到有三十句。”《西游记》第六十回:“那女子一听 铁扇公主 请 牛魔王 之言,心中大怒,彻耳根子通红,泼口駡道:‘这贱婢,着实无知!’”《金6*瓶6*梅词话》第七五回:“这位大姐怎的恁般粗鲁性儿……这般泼口言语泻出来。”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泼口汉语 快速查询。
“泼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指说话时言辞激烈、不顾及他人感受,常带有辱骂或攻击性语气,多用于形容骂人时的凶相。例如《西游记》中“泼口駡道”即描述角色情绪失控时的谩骂状态。
词源与结构
文学例证
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如元代杂剧《潇湘雨》中“精唇泼口駡到有三十句”,以及《金瓶梅词话》中“泼口言语泻出来”,均体现其贬义语境。
现代用法
当代使用较少,多保留在方言或特定语境中,需注意其攻击性色彩,避免用于正式交流。
总结来看,“泼口”强调言语的激烈与失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贬义性质。若需进一步考证古典用例,可参考《西游记》《潇湘雨》等原著。
《泼口》是一个汉字词语,含义是指在说话或说笑时大声喧哗,毫无顾忌地张口说话。
《泼口》的部首是水(氵)和口,拆分之后可以得到“水”部和“口”部,总共包含了10个笔画。
《泼口》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宴会场景。在古时候,人们在喝酒吃饭的时候,有时会兴高采烈地说笑和互动,不顾忌言辞,张口就说,故称之为“泼口”。
《泼口》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潑口」。
在古代,《泼口》的写法稍有不同。它的写法为「泼」(pō)和「口」(kǒu)的组合,与现代稍有差别。
1. 他平常讲话总是泼泼地张口就来,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2. 讲话请文明,不要泼口乌七八糟的话。
泼辣、泼皮、泼水节、泼妇、泼冷水、泼墨
放肆、放言、漏嘴
收敛、克制、沉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