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潜游。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羡轻魵之涵泳,观翔鸥之落啄。”
(2).浸润;沉浸。 唐 韩愈 《禘祫议》:“臣生遭圣明,涵泳恩泽。” 明 宋濂 《送刘永泰还江西序》:“今幸遭逢有道之朝,登崇俊良,凡有血气者莫不涵泳歌舞于神化之中。” 清 谭嗣同 《<仁学>自序》:“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
(3).深入领会。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正 渊明 诗意,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 西京 以还至六朝及 韩 柳 ,便须銓择佳者,熟读涵泳之,令其渐渍汪洋。”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二九:“熟绎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则差别毕见矣。”
“涵泳”是一个汉语书面词汇,读音为hán yǒng,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析:
本义
指“潜游”,即在水下游泳。如左思《吴都赋》中“涵泳乎其中”即用此意。
引申义
作为古代文论术语,“涵泳”指一种鉴赏态度:沉潜于作品,反复推敲玩味以领悟深意。例如俞平伯散文中提到“美感的涵泳”,强调对艺术内涵的细腻感知。
该词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特点:重感悟与直觉,与西方重逻辑实证形成对比。它不仅是方法,更是一种修养境界,如程朱理学将其融入治学理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搜狗百科及汉典的详细释义。
涵泳(hán yǒng)是一个常见的中文词汇,指的是在水中游泳。涵泳的涵字是由水旁和函部组成,泳字则是由氵和甬部构成。
涵字的水旁表示与水有关,函部则表示容器。合在一起,表示在水中容纳或容纳水。而泳字的氵是水的象形部首,甬则是表示泳池的构造部分。
涵泳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一文中,该词使用的是繁体字形,为「涵泳」。繁体字形保留了涵字和泳字的原始形态,没有经过简化。在繁体字中,涵字的函部的右边附加了一点,泳字的甬部也更加复杂,上面的三个点由线条构成。
古时候,涵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在金文中,涵字的水旁由一个垂直的波浪线和两个水平的波纹构成。在隶书中,涵字的水旁则由两个垂直的波浪线和一个水平的波纹构成。这些写法都表达了水的形象。
下面是一个例句:“他每天早晨在湖中涵泳一小时,享受着水中自由畅快的感觉。”
涵泳还可以与其他字组合成一些相关词汇,例如涵盖、涵养、泳池等等。这些词汇都与涵泳的意义有关,涵盖表示包含或覆盖,涵养表示培养或养育,泳池表示供游泳的容器。
与涵泳意思相近的词汇有游泳、畅泳,它们都表示在水中自由地游动。而与涵泳相反的词汇是陆泳,它指的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游泳活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