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种不吉祥的事。指国之三不祥。《晏子春秋·谏下十》:“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汉 王充 《论衡·四讳》:“﹝ 鲁哀公 ﹞復问曰:‘何谓三不祥?’对曰:‘不行礼义,一不祥也;嗜欲无止,二不祥也;不听规諫,三不祥也。’”
(2).三种不吉祥的事。指己身之三不祥。《荀子·非相》:“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
“三不祥”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经典概念,在不同文献中有两种主要解释体系,分别对应国家治理与个人行为的警示:
这一解释强调统治者用人不当的危害,主要包含三层递进含义:
晏子以此劝谏齐景公要知人善任,否则将导致政治腐败、国家衰败。此说法的核心在于强调识才、用才、信才的连贯性,对现代管理仍有启示。
荀子从社会伦理角度提出个人行为的三种不祥征兆:
这三者均指向违背社会秩序与学习规律的后果,荀子认为此类行为会导致个人发展受阻、人际关系恶化。
体系 | 出处 | 核心指向 | 现代启示 |
---|---|---|---|
国家三不祥 | 《晏子春秋》 | 用人制度缺陷 | 人才战略需系统化、信任化 |
个人三不祥 | 《荀子》 | 伦理秩序破坏 | 尊重规则与谦逊学习的重要性 |
两种解释分别从宏观治国与微观修身的视角,体现了古代思想中“人事决定吉凶”的实用哲学。需注意具体语境选择释义,例如讨论管理问题时侧重晏子之说,分析个人修养则参考荀子观点。
《三不祥》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指三种不吉利的征兆或不幸的事物或现象。它是指与灾难、厄运有关的事物,可以预示不好的结果。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常避免接触与《三不祥》相关的事物,以避免不利或不幸的发生。
《三不祥》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三,不和祥;它的总笔画数为19笔。
《三不祥》这个成语的来源不是很确切,但常用于描述不吉利的预兆或事物。它可能来自于古代中国民间的迷信观念和占卜文化。人们在面对不利的情况或征兆时,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他们对不好结果的担忧。
《三不祥》这个成语的繁体字为「三不祥」。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变化。关于《三不祥》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不同于现代的写法,但具体写法无法确定。
1. 这场暴雨,简直是三不祥,不仅造成了洪水灾害,还导致了房屋倒塌。
2. 这个年份以来,公司连连遭遇三不祥,不断遭受损失。
三不拘一、三不肯定、三连冠
凶兆、不祥之兆、厄运
吉兆、祥瑞、幸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