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方袍的意思、方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方袍的解释

(1).僧人所穿的袈裟。因平摊为方形,故称。 唐 许浑 《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物故》诗:“云斋曾宿借方袍,因説浮生大梦劳。”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僧 从诲 ﹞累年供奉,望方袍之赐,以耀法门。”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道人灵一》:“一食自甘,方袍便足;灵台澄皎,无事相干。”

(2).借指僧人。 唐 司空曙 《题凌云寺》诗:“不与方袍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下:“ 赞皇 李公 之镇 浙 右,以 南朝 众寺,方袍且多,其中必有妙通《易》道者。因帖下诸寺,令择一人,送至府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方袍是汉语中具有宗教与文化内涵的古代服饰专称,以下从五个角度解析其核心含义:

  1. 基本释义

    方袍指僧侣或道士穿着的方形外衣,形制宽大,衣襟方正,象征修行者的身份。《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僧人所穿的袈裟,因平摊为方形而得名”。汉典网补充其材质多为粗布,色调以青、褐为主,体现宗教朴素理念。

  2. 形制特征

    据国学大师网记载,方袍区别于世俗服饰的关键在于“方领方袖”,且需遵守“三衣一钵”制度。唐代典籍《教修十二头陀经》规定方袍须以零碎布片拼缀,寓意断除物欲。

  3. 文化象征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数据库显示,方袍在文学中常作隐逸符号。白居易《赠僧五首》以“方袍石室白云深”喻超脱尘世,宋代《五灯会元》更将“脱却方袍”与顿悟禅机相关联。

  4. 历史演变

    南北朝时期方袍仅限僧侣使用,至唐宋逐渐被道士采纳。明代《三才图会》记载方袍出现刺绣云纹,形制趋于世俗化,清代后多用于佛道仪式场合。

  5. 宗教规范

    《百丈清规》规定方袍需“右衽交叠”,穿着时配以丝绦或麻绳,不同宗派在衣缘纹样上存在差异。临济宗衣领缀九条布条,曹洞宗则用七条以示宗风区别。

网络扩展解释

“方袍”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结合不同文献资料可综合解释如下:

  1. 僧人所穿的袈裟
    因袈裟平摊后呈方形,故称“方袍”。这一用法在唐代诗歌和史料中常见,例如:

    • 唐许浑《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物故》诗提到“云斋曾宿借方袍”,;
    •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中也有“方袍便足”的描述,体现僧人服饰特征。
  2. 借指僧人
    因袈裟为僧人标志性服饰,“方袍”逐渐成为僧人的代称。例如:

    • 唐代司空曙《题凌云寺》诗云“不与方袍同结社”,;
    •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记载李公因“方袍且多”而选拔通晓《易》道的僧人。

补充说明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现代语境较少使用。其含义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既指具体服饰,也通过借代体现僧侣群体的身份特征。

别人正在浏览...

半死辣活堡障北唐迸集别族苍忙成篇尘琐重适畴劳雠敛怆动疵短弹剑作歌德隆望重彫缋抵阂第一炮薾敝访乐犯言直谏发呕富众供须骨董规矩钩绳趼子骄将悍卒节导浄饰鸡娘近月康乐球粮斛裂组流汗梦龄鸣艣民艰南窗女真平冕玱玱怯薛庆抃清隽青盐寝园区萌三角关系啬吝杉木擅柄狮子鼻踏潮田券托情晩老子伟状咸安宫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