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梳洗。《南史·刘穆之传》:“妻復截髮市肴饌,为其兄弟以餉 穆之 ,自此不对 穆之 梳沐。” 宋 无名氏 《瑞桂堂暇录》:“夫人方梳沐,有旧友来访。” 清 袁枚 《续新齐谐·缢鬼申冤》:“夜半忽闻梁间有声,观之则弓鞋双垂而下,年二十许之美人也,凭栏望月,取妆奩作梳沐状。”
“梳沐”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梳”和“沐”两个单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梳理头发和清洗身体,通常用于书面语或较文雅的语境中,强调个人仪容的整洁。以下是详细解释:
梳
例:“晨起梳发,束髻戴冠。”
沐
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楚辞·渔父》)
合成词“梳沐”即结合二者动作,指梳头与洗浴的整个过程,常形容晨起或休憩后的整饰仪容。
《汉语大词典》(第2版)
梳沐:梳头洗发。泛指梳洗打扮。
例证引《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帝遂疏之。妃亦懒梳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梳沐:梳洗头发,借指整理仪容。
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沐:本义为洗头发,如“栉风沐雨”;梳沐连用强调对头发的梳理与清洁。
文学用例:
古诗词中常见“梳沐”描写人物晨起或闲适状态,如:
“侍女添香,宫娥梳沐。”(明代小说《醒世恒言》)
文化内涵:
在古代礼仪中,“梳沐”不仅是清洁行为,更是修身自律的象征。《礼记·内则》记载“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体现古人对仪容的重视。
权威链接(注:官网需订阅访问,公共图书馆可查)
ISBN:978-7-100-12450-8
“梳沐”是兼具动作与礼仪意味的文言词汇,现代虽少用,但在解读古籍、文学创作时仍需准确理解其“梳发洗浴,整饬仪容”的本义。
“梳沐”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梳洗,涵盖梳理头发和清洗面容的日常行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构成分解
文献例证
在姓名学中,“梳沐”被赋予象征意义: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文学创作中,现代口语较少使用,常见于诗词、历史记载或文言文语境,用以描绘人物仪态或生活细节。
如需查看更多文献例证,可参考《南史》《瑞桂堂暇录》等古籍原文。
白发青衫半面之旧搬嘴抱诚守真伯姜波律膏幨帷吃衣饭传坐春夫出庭费储铉翠节促疾寸阴尺璧刀斧点将録丁板子底作冻黎渡场而今芳馔烦怀風恙粰鬻甘陈乖剌诡反轨制海粉荒幼夹衣僦船酒囊饭包九牛去得一毛狂徒拉稿略洗厉直绵惙哝唧千里莼羹青碧芹茆穷市秋计七星坛惹绊上善若水沈澹蛇蟠蚓结试旬十哲祀场搜枯肃谒五供养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