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京师贬谪外省或边远地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征安南》:“时 闽 人 林希元 者,为 钦州 知州。 林 故名士,从 卿寺 外謫,负才不得志。”
“外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外谪(拼音:wài zhé)指由京师(中央朝廷)贬谪到外省或边远地区的行为,多用于古代官员因过失或政治斗争被降职调离京城的场景。
明代沉德符在《野获编·兵部·征安南》中记载:“林希元从卿寺外谪,负才不得志。”描述了官员林希元从中央机构(卿寺)被贬至钦州任知州的经历。
该词属于书面语,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研究或古典文学领域。其近义词包括“贬谪”“左迁”,反义词则为“升迁”“擢升”。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文学引用,可参考《野获编》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外谪(wài zhá)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外」和「谪」两个字组成。
「外谪」的部首是「辶」和「言」。其中,「外」的拆分部首是「夕」,拥有四个笔画,而「谪」的拆分部首是「讠」,是「言」的变体,也是「言」的扩展版本。
「外谪」这个词来自于古代中国的制度,用于描述当时的一种政治处罚,指把被贬低、被驱逐者放逐到国家的边疆地区。它来源于古代法律制度,是当时的一种较为严厉的举措。
「外谪」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外謫」。
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外谪」在古时候的写法是「外遘」。
1. 他因犯下重罪被外谪到边疆地区。
2. 政府宣布对腐败官员进行外谪的处罚。
外谪的相关组词有:
1. 内谪:指将被贬低、被驱逐者放逐到国家境内其他地区。
2. 谪居:指被贬低、被驱逐者居住在外地。
外谪的近义词是「放逐」、「流放」,反义词是「保留」、「留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