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联鞭。 唐 权德舆 《酬崔千牛四郎早秋见寄》诗:“联鑣 长安 道,接武 承明宫 。”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出真州》诗:“早约戎装去看城,联鑣壕上嘆风尘。”《二刻拍案惊奇》卷八:“三人联鑣按轡而行。”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蟠桃宫》:“岁之三月朔至初三日,都人治酌呼从,联鑣飞鞚,游览於此。”
(2).喻相等或同进。《北史·甄琛传》:“观其状也,则 周 孔 联鑣, 伊 颜 接衽。” 宋 岳珂 《桯史·富翁五贼》:“名亦在鼎甲,联鑣入团司。” 清 沉德潜 《<古诗源>例言》:“后此 越石 、 景纯 ,联鑣接軫。”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四章:“且 日本 人以矮特闻,而今者变法而强,与强 英 联鑣。”
“联镳”汉语词典释义
“联镳”为汉语书面用语,本义指两马并辔而行,后引申为形容人物地位相当、行动一致或共同进退的关系。
基本释义
“联镳”字面指马匹并行,镳为马具,即马嚼子两端露出口外的部分。古时骑马或驾车时,若两马并排而行,镳相连接,故称“联镳”。后常用于比喻身份、地位相当者同行或共事,如“联镳并驾”“联镳齐名”。
历史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魏晋文献,如《世说新语》载“桓车骑与谢镇西联镳而至”,描述二人同行的场景。唐代后,“联镳”逐渐从具象的骑马行为延伸至抽象的社会关系,如《明史》中“诸将联镳入城”,强调协同行动。
文学用例与引申
文人常以“联镳”暗喻才华、成就的匹敌关系。例如清代赵翼诗云“联镳科第皆名士”,指科举中齐名者。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如“两家企业联镳合作”,突出平等协作之意。
近义词辨析
与“联袂”(侧重共同参与)、“比肩”(强调地位平等)、“并驾”(指能力相当)意义相近,但“联镳”更保留古语色彩,多用于正式或文学性表达。
参考来源
“联镳”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ián biāo,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合作与同行
原指多匹马并驾齐驱,后引申为多人或团体联合行动。例如:
地位相当或共同进步
常用于形容人物才能、成就不相上下,或共同进取。例如: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北史》《桯史》等文献。
八百里败俗伤化悲噎荸荠不可偏废不卸参议会超然远举承浆骋骤潨漴待月西厢叨领电灌站雕世抵足断屠月对茬儿耳闻眼见附乔感荷工读还到寒凛凛含宥还珠虎溪三笑江口奸僞界地借住荆榛满目韲器九饤盘牢扉老天拔地列戟厉民恡惜柳岸马放南山马死黄金尽美迁男大当婚拿腔做势陪审制清云奇玮骑邮去路桑海诗藳侍教生隼质铁册军恸怀微捕乌衣门第鲜眉亮眼霞思天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