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宥的意思、含宥的详细解释
含宥的解释
犹宽恕,宽容。《三国志·魏志·华佗传》:“ 荀彧 请曰:‘ 佗 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晋书·刘弘传》:“军退於 宛 ,分受显戮。猥蒙含宥,被遣之职,即进达所镇。”《新唐书·藩镇传·田承嗣》:“又求兼宰相, 代宗 以寇乱甫平,多所含宥,因就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 鴈门郡王 。”
词语分解
- 含的解释 含 á 衔在嘴里,不吐出也不咽下:含一口水。含漱剂。含英咀(?)华(喻反复琢磨体味文章的妙处)。含饴弄孙(含着糖逗小孙子,形容老年人的乐趣)。 藏在里面,包容在里面:包含。含义。含量。含苞。含蕴。含混
- 宥的解释 宥 ò 宽容,饶恕,原谅:宥罪。宥恕。原宥。宽宥。尚希见宥。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含宥”为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义与文献用例两个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 含:本义为“衔于口中”,《说文解字》释为“嗛也”,引申为包容、容纳,如《周易·坤卦》载“含万物而化光”。
- 宥:本义为“宽恕”,《说文解字》释为“宽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有“赦罪宥过”之例,强调宽容过失。
二、复合词义
“含宥”为同义复词,指包容宽恕,多用于描述对人的过失持宽容态度。例如:
- 《后汉书·陈宠传》载“陛下探幽析微,折衷取断,宽以含宥”,指帝王对臣民的过失予以宽大处理。
-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注引《魏略》称“圣恩含宥,恕其狂悖”,体现宽容过失的德行。
三、权威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释为“包容宽恕”,并援引《后汉书》用例(详见《汉语大词典》第3册第525页)。《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亦将其列为“宽宥”类近义词,强调其古典文献中的使用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含宥”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宽容、宽恕,常用于表达对过失或罪责的包容与赦免。以下从词义、文献用例等方面展开说明:
1.词义解析
- “宥”的本义为宽容、饶恕(),如“宥罪”“宽宥”均强调对错误的谅解。
- “含”则指包容、容纳,如“含容”“含忍”等词,体现内心承载的意味。
- 二者结合为“含宥”,更强调从情感与行动上主动宽恕,带有包容性赦免的深意( )。
2.文献用例
-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记载,荀彧曾劝曹操:“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此处指华佗医术高超,应宽恕其过错( )。
- 《新唐书·田承嗣传》提到唐代宗因局势未稳,对田承嗣“多所含宥”,体现政治上的宽容策略()。
3.用法与语境
- 多用于正式文书或历史叙述,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姓名学中,“宥”仍被赋予宽容、豁达的寓意( )。
- 近义词包括“宽宥”“原宥”,反义词则为“严惩”“苛责”。
“含宥”是融合“包容”与“赦免”的双重概念,常见于历史文献,反映古代对人性化治理的重视。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三国志》《新唐书》等典籍原文( )。
别人正在浏览...
笔歌墨舞逋刻残日叉手车间撦冶戳锅漏赐酖觕义电价豆粉二使星飞虫冯唐已老凤啸负海扶舆割包剪柳共鼓刮刮叫光施鬼蝶海沸山裂黑楼子鹤山凤尾讙国奸端监知僥乱交穷校验金莲九刑寄遗开缄垲壤賫旨劣马列岳龙牙草末规剽狡牵撮前悔弃明投暗穷竟惹灾招祸日濡月染日影神色自若识穿尸位水烟师说死说活素饭碎琼炭火剸治为国吴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