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庙、官府及显贵之府第陈戟于门前,以为仪仗。《旧唐书·德宗纪下》:“壬戌,詔以太尉、中书令, 西平郡王 李晟 长子 愿 为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宾客,赐勋上柱国,与 晟 门并列戟。” 宋 曾巩 《降龙》诗:“文旛列戟照私第,青紫若若官其孥。” 清 曹寅 《题楝亭夜话图》诗:“两家门第皆列戟,中年领郡稍迟早。”
“列戟”是中国古代与礼制相关的仪仗形式,具体释义如下:
指在宫庙、官府及显贵府邸的门前陈列戟器,作为身份等级的仪仗象征。这种仪制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常见于高官显贵的宅邸,用以彰显门第威仪(、)。
唐代典制
据《旧唐书》记载,唐德宗时期,西平郡王李晟因功勋卓著,其长子李愿被赐勋上柱国,并获准“与晟门并列戟”,即将戟器陈列于李氏府门前以示殊荣。
宋代延续
宋代文人曾巩在《降龙》诗中提到“文旛列戟照私第”,侧面反映了当时高官宅邸的仪仗规格。清代曹寅的诗句“两家门第皆列戟”则说明此制在明清仍有延续。
戟最初为兵器,但作为仪仗时,其形制与数量均有严格规定。例如:
列戟不仅是权力标识,还承担着“以增威仪”的社会功能,通过视觉符号强化封建等级秩序,成为门第显赫的重要标志。
《列戟》这个词是指将戟刺竖立排列的意思,戟又称为长兵,是古代一种具有长柄和钢镰形刃的兵器。将戟刺竖立列队,是古代作战时的一种阵形和战术。
《列戟》这个词的部首是刀(刂)和戈 (戈),戈为上部分。
《列戟》这个词共有9个笔画。
《列戟》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战国策·秦策四》:“有武信者,长八尺,立十二戟。” 后经历史演变成为现代汉字中的"列戟"。
在繁体字中,"列戟"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任何区别。
在古时候,"列戟"的写法有一些变化。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书写形式逐渐发展变化,有一些差异。但总体来说,古代汉字的字形与现代书写有一定的相似性。
1. 部队整齐地列戟站立在阵型之中,威风凛凛。
2. 故事中的勇士们手持列戟,步步前进,威力无比。
1. 列阵:排列成整齐的阵势。
2. 列队: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成行。
3. 列害:以实际效果或结果评价好坏。
1. 排列:物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规律进行安排。
2. 阵势:军队的整体布阵、站姿。
解散:组织或集体停止或解除,原本在一起的人或物分散开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