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断屠月的意思、断屠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断屠月的解释

唐 律以每年正、五、九月为停止执行死刑的月份。 明 陆深 《传疑录》:“ 唐 朝新格,又以正月、五月、九月为忌月,至今仕宦上任避之。此本无谓, 房玄龄 等损益《隋律》,亦存之以不行刑,谓之断屠月。”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断屠月禁杀日》:“《唐律》……断屠月及假日并不得奏决死刑,断屠月谓正月、五月、九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断屠月指中国古代特定月份禁止屠宰牲畜的习俗,源于佛教斋戒与道教信仰的结合,是传统社会护生思想的体现。以下从词义、起源、时间及文化内涵分述:


一、词义解析


二、历史起源与依据

  1. 佛教影响

    唐代佛教盛行,朝廷将正月、五月、九月定为"三长斋月",信众需持斋修善,禁屠宰渔猎。据《唐六典·卷四》载:"凡三元日及每月十斋日、三长月,皆断屠宰。"

  2. 道教融合

    道教"三元节"(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亦主张禁屠,与佛教斋月习俗交融,形成社会共识(《事物纪原·岁令》。


三、具体时间与演变


四、文化内涵

  1. 护生思想:体现"天人感应"观,认为禁屠可减少戾气,顺应自然和谐(《礼记·月令》)。
  2. 道德教化:通过行政律令引导民众向善,如《唐律疏议》规定违禁屠宰者"杖六十"。
  3. 宗教实践:融合佛教慈悲戒杀与道教养生禁忌,成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民俗载体。

参考资料来源:

  1. 《唐六典》典章制度记载(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 《事物纪原》对岁时风俗溯源(中华典藏古籍库
  3. 《大唐新语》唐代社会实录(国学大师网

网络扩展解释

“断屠月”是古代法律术语,特指唐代规定禁止执行死刑的特定月份。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根据《唐律》,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为停止执行死刑的时期,称为“断屠月”。这一制度可能受佛教斋戒或传统禁忌影响,旨在顺应自然节令,减少杀生。

  2. 历史沿革

    • 唐代房玄龄修订《隋律》时保留此规定,明确将三、九、腊月改为正、五、九月为断屠月。
    • 明代陆深《传疑录》提到,此制度演变为官员上任避讳的“忌月”,可见其对后世影响。
  3. 关联概念

    • 断屠:广义指禁止屠宰或停刑,包括“断屠日”与“断屠月”。
    • 法律依据:《唐律疏议》规定,断屠月及节假日不得奏决死刑,违者需担责。

注意

将“断屠月”解释为“勇猛无敌”的成语,可能与另一词语混淆,需以历史文献记载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挨肩儿敝国跛觋不甘示弱材头惨凄怵息戴日戴斗灯穗子冬麦二台風風韵韵扶挈高亮高抬高斵海寰海砂滑嘴祭台九还丹吉祥草讵敢颏颔空前未有旷淡狂衅来享老家凉薯刘郎前度龙泉窑蒌室陋制轮理贸费面拜苗牀黏着屏当啌咙气逆求婚求助祇园劝业场蓉城生立神魂双刀庶寮头胀完肤王御未家为难瞎巴贤台鲜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