谅阴的意思、谅阴的详细解释
谅阴的解释
见“ 谅闇 ”。
词语分解
- 谅的解释 谅 (諒) à 宽恕:谅解(?)。谅察。体谅。见谅。原谅。 信实:谅直(诚信正直)。 推想:谅必。谅已上车。 固执,坚持成见。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阴的解释 阴 (陰) ī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诸一,与“阳”相对: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差阳错。阴盛阳衰。阴虚生热。 指“月亮”:太阴(月亮)。阴历。 带负电的:阴电。阴极。阴离子。
专业解析
“谅阴”是中国古代典籍中一个特定的政治礼制术语,指帝王或诸侯在居丧期间暂时不理朝政、沉默寡言的守丧状态。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核心含义与字源
“谅阴”(也作“亮阴”“梁闇”)指古代君主在父母去世后,遵循礼制,居于凶庐(守丧的简易住所)中沉默不言、暂不处理政务的时期。
- “谅”:通“亮”,意为诚信、信实;一说为“谅闇”的省称,指居丧之所。
- **阴:**指幽暗、沉默,象征闭门哀思的状态。《尚书·无逸》载:“乃或亮阴,三年不言”,描述商王武丁守丧期间不言政事。
二、礼制依据与文化内涵
- 三年之丧:源于周礼,要求君主守丧三年(实为25个月),期间由冢宰代理国政,体现“以孝治天下”的伦理观。《论语·宪问》中,子张问:“《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孔子答:“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
- 政治象征:通过自我节制彰显孝道,强化君主道德权威,同时考验官僚体系的运作能力。清代学者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强调此制为“礼之常也”。
三、历史实践与演变
- 商周时期:武丁(商高宗)是文献记载最早践行“谅阴”的君主,后世视为典范。
- 汉代以降:因政务繁重,逐渐缩短丧期。如汉文帝遗诏缩短守丧时间,唐代确立“以日易月”制度(守丧27日)。
- 争议与批判:战国时墨子批评三年丧制浪费资源(《墨子·节葬》),反映礼制与现实政治的冲突。
四、学术考辨
现代学者对“谅阴”释义有两派观点:
- 居丧制度说:郭沫若《青铜时代》认为“谅阴”是守丧的专称,属礼制范畴。
- 言语障碍说:顾颉刚考证或与商王武丁患“失语症”相关(《史林杂识》),但主流仍采信礼制解释。
权威参考文献
- 《尚书·无逸》
- 《论语·宪问》
- 《礼记·丧服四制》
- 刘宝楠《论语正义》
- 孙希旦《礼记集解》
- 郭沫若《青铜时代》
- 顾颉刚《史林杂识》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网页,依据传世文献及权威学术著作释义,未添加虚构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谅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帝王或高级官吏居丧时的状态,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 居丧住所:指古代帝王或贵族在守丧期间居住的简朴房屋,又称“谅闇”或“亮阴”()。
- 行为状态:特指居丧期间的政治安排,即帝王将政事委托大臣处理,自己保持沉默。《论语·宪问》中记载:“高宗谅阴,三年不言”,即商王武丁守丧期间三年不问政事()。
读音与变体
- 拼音:多读作liàng yīn,部分文献注音为liáng ān()。
- 通假字:与“谅闇”“亮阴”“凉暗”等词互通,均表示居丧之意()。
历史背景
此词源自《尚书》《礼记》等典籍,如《礼记·丧服四制》提到:“高宗谅闇,三年不言”,郑玄注“闇”为居丧之庐()。后世多用于描述帝王遵循孝道、暂离朝政的行为。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古籍或历史文献时。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居丧期间的政治礼仪与生活状态,强调“沉默不言”和“委政大臣”两点()。
别人正在浏览...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饱嗝豹直抱枝拾叶悲恚蔽翳玻室谄笑胁肩阐综戴绿帽子惮劳眈学點歌洞明短缨缨奉差枫林落照归程寒尘佶倔鲸饮孔宣浪汉林甸礼祀轮光駡喝弥留明月清风末衡泥淖盘薄赔还辟剌寝閤穷涸鼽塞驱鬼入仕撒帐上套沈鱼落雁蛇祖市井无赖誓社手夹手批蜀箑岁殖通信卫星頽塌妄生穿凿问法乌集之众吴蓝乌行无仪纤新翕忽衅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