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dying] 原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重将死
弥留之际
(1).亦作“ 弥流 ”。久病不愈。《书·顾命》:“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兹。” 蔡沉 集传:“病日至,既弥甚而留连。”《隶释·汉博陵太守孔彪碑》:“而疾弥流,乃殞乃□。” 北周 庾信 《谢滕王集序启》:“比年疴恙弥留,光阴视息。桑榆已逼,蒲柳方衰,不无秋气之悲,实有途穷之恨。”
(2).多指病重濒死。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景命不永,大渐弥留。”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肃宗 弥留,众皆迭侍。”《明史·王之寀传》:“乃先帝一生遭逢多难,弥留之际,饮恨以崩。” 茅盾 《三人行》:“母亲弥留的一刹那,像电影似的在他的回忆中展开来了。”
(3).停留。《宋书·蔡兴宗传》:“车驾屡幸贵第,酣醉弥留。” 屈武 《中非人民心连心》:“特别是 非洲 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坚强意志,同 中国 人民友好团结的强烈愿望,却将长久的弥留在我们每人个的记忆之中。”
弥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病重濒临死亡的状态
指人生命垂危、即将离世的最后阶段。此义项源于《尚书·顾命》“病日臻,既弥留”,后成为汉语中对临终状态的经典表述。现代用法如“弥留之际”,强调生命延续至最后一刻的短暂过程。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汉语大词典》。
事物残存或延续至最后阶段
引申指事物即将消亡前的残留状态,带有“勉强维持”“接近终结”的意味。例如“封建制度的弥留时期”,形容旧制度瓦解前的残余阶段。此用法多见于文学或历史论述中。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权威引用说明:
“弥留”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í liú,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释义
原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重濒临死亡”的状态。例如:“周总理弥留之际仍心系人民”。现代用法中,“弥留”几乎专用于形容生命垂危的临终时刻。
词源与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顾命》:“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 本义为疾病逐渐加重、久病不愈,后引申为病危将死。南朝王俭《褚渊碑文》中“大渐弥留”即用此意。
近义词与用法
近义词包括“垂死”“临终”等。常见搭配如“弥留之际”“弥留时刻”,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例如:“他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
其他含义
古汉语中偶有“停留”之意,如《宋书》记载“酣醉弥留”,但此用法现代已罕见。
总结来看,“弥留”的核心含义聚焦于生命垂危的状态,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指向。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文献引用,可参考搜狗百科、汉典等来源。
阿磨唵呓百赋白花骆傍掣表姊妹裁判所春官试当郎雕车钓鈎兜挡对虾犯讳风埃分管福祥覆载告助根菀刮摩滚珠姑射孩笑皇僚讙笑画妖虎彪降物奸咎焦梧桐机府寄送隽伟抗夺空土烂肠草狼藉揽惹两栖类麻嗏明滴溜明通諵諵挠喉捩嗓扭亏增盈锲薄歧秀权尊让书生世守玄竖沟悚骇素分孙词苔茵陶叟团年舷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