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礼祀的意思、礼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礼祀的解释

犹礼祠。谓以礼祭祀。 明 归有光 《西王母图序》:“ 秦始皇 东游海上,礼祀名山大川及八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礼祀是由"礼"与"祀"组合而成的汉语复合词,指按照礼仪规范进行的祭祀活动。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礼"特指符合伦理道德与社会规范的仪式程序,"祀"则专指对神灵、祖先的祭祀行为。二者结合后,该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的"以礼祀邦国",指代国家层面的典制性祭祀。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说文解字》释"礼"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强调其宗教仪式属性;"祀"则被解释为"祭无已也",即持续不断的祭祀活动。这种组合反映了中国古代"礼"与"祀"的密切关联,《礼记·祭统》明确指出"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将祭祀视为礼制体系的核心构成。

在具体实践层面,礼祀包含三个核心要素:第一是程式规范性,需严格遵循《仪礼》记载的献牲、奠酒、祝祷等流程;第二是等级差异性,如《春秋公羊传》记载的"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制度;第三是功能复合性,既包含宗教崇拜,也兼具政治教化功能,正如《汉书·郊祀志》所述"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和民俗学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的《现代汉语词典》将其标注为历史词汇,建议在当代语境中使用"祭祀礼仪"等现代汉语表述。

网络扩展解释

“礼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以礼仪规范进行祭祀活动,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礼祀”指按照特定礼仪制度或传统习俗进行祭祀的行为,强调祭祀过程中的仪式感和规范性。该词由“礼”(礼仪、礼节)和“祀”(祭祀)组合而成,常见于历史文献中。


二、出处与用法

  1. 文献记载

    • 明代归有光在《西王母图序》中提到:“秦始皇东游海上,礼祀名山大川及八神。”
    • 《睢州志·袁可立传》中亦用此词,如“礼祀不亲”指未按礼仪参与祭祀。
  2. 近义词与关联词

    • 近义词为“礼祠”,均强调祭祀的仪式性。
    • 相关词语包括“祭祀”“礼教”“礼治”等。

三、字义分解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帝王、官员或民众遵循礼制进行的祭祀,如祭天地、山川、祖先等。例如:“礼祀名山大川”即指按礼仪祭祀山川神灵。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西王母图序》《睢州志》等文献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鼇丘白首齐眉编码摈兑闭塞眼睛捉麻雀播宪怅尔赤绋椽栾畜耳棰辔啜吒出言爨薪代下大块文章断山分兵把守奋衅凫卢貂鬼门道豪詄轰磕鸿琐悔之不及昏烂家主婆金玉满堂炯晃居停蜡腊揽承灵观菱花离却猊座剽裂陴倪请昏倾悦犬马恋三天使上拂设建生来死去摄氏温标石堰输籍法硕辅硕望竖儒逃债天骨跳伞员停浸脱粒外关罔阙相禄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