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乌集之众的意思、乌集之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乌集之众的解释

犹言乌合之众。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故 汉祖 奋三尺之剑,驱乌集之众,五年之中而成帝业。”《三国志·吴志·虞翻传》:“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乌集之众”为成语“乌合之众”的误写,其正确释义如下:

一、释义与出处 “乌合之众”指临时杂凑、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比喻仓促聚集且无统一指挥的群体。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耿弇传》中“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后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2016),强调群体散漫无序的特性。

二、语义演变 从构词角度分析,“乌合”原指乌鸦聚散习性(《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后引申为仓促聚合。南朝梁代何逊《七召》中“乌合之众,易动难安”,已突显群体不稳定性,这一内涵沿用至今。

三、使用规范 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该成语含贬义,多用于描述临时拼凑、缺乏凝聚力的群体。如:“抗议队伍看似声势浩大,实为乌合之众,经劝导后迅速解散”(《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2002)。

四、权威辨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成语大词典》(2014)特别指出,该成语强调两点核心特征:一是临时性聚集,二是缺乏组织架构,与“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等近义词存在程度差异。

网络扩展解释

“乌集之众”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比喻临时杂凑、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强调群体缺乏统一领导和凝聚力。与“乌合之众”同义,均含贬义。

2.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冏的《六代论》:“汉祖奋三尺之剑,驱乌集之众,五年而成帝业”。后《三国志·吴志·虞翻传》也引用此词,形容临时拼凑的松散群体。

3.用法与结构

4.近义词与反义词

5.例句参考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出处,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石榴百家争鸣拜托拔茹川程赐号对越独茧抽丝輀车二都房基返张分祷风令风谣阜马高谋亘隔归回还相哗溃霍闪兼功教读叫名荆钗布裙酒馆阃望拉练俚词梨花临分离舍溜溜离绪猛毅门业命蔕驽骀刨花水偏注七盘蝤蛴项曲里拐弯的渠堰三王城市庸食糟摅颂述咏诵肄素笺渟涔徒兵暐晔五闲浯溪石遐界相后歇马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