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花鼓的意思、催花鼓的詳細解釋
催花鼓的解釋
唐 南卓 《羯鼓錄》:“嘗遇二月初詰旦,﹝ 明皇 ﹞巾櫛方畢,時當宿雨初晴,景色明麗,小殿内庭,柳杏将吐,覩而嘆曰:‘對此景物,豈得不為他判斷之乎?’左右相目将命備酒,獨 高力士 遣取羯鼓,上旋命之,臨軒縱擊一曲,曲名《春光好》,神思自得,及顧柳杏,皆已發拆。上指而笑謂嬪禦曰:‘此一事不喚我作天公可乎。’”後因有“催花鼓”之語。 宋 楊萬裡 《正月五日以送伴借官侍宴集英殿十口號》之七:“一聲白雨催花鼓,十二竿頭總下來。” 明 唐寅 《花月吟效連珠體》之六:“月中漫擊催花鼓,花下輕傳弄月簫。”
詞語分解
- 催的解釋 催 ī 使趕快行動:催促。催辦。催讨。 使事物的産生、發展變化加快:催化。催生。催眠。催奶。催肥。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花鼓的解釋 多由男女二人對唱對舞的一種地方鑼鼓歌舞詳細解釋.指鼓框繪有彩飾的鼓。 元 張憲 《李天下》詩:“吹玉笙,擊花鼓,十萬貔貅介胄雄,三千粉黛煙花主。”.流行于 湖北 、 湖南 、 江西 、 安徽 等省
網絡擴展解釋
“催花鼓”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催花鼓(cuī huā gǔ)字面意為“催促花朵開放的鼓聲”,現多比喻急切地推動事物發展。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外力加速進程,帶有積極幹預的意味。
二、典故出處
據唐代南卓《羯鼓錄》記載:
唐明皇(唐玄宗)某年初春見雨後柳杏含苞,興緻高昂,命人取來羯鼓,親自演奏《春光好》。曲畢,發現花苞竟已綻放,他笑稱自己“可代天公催花”。此後,“催花鼓”成為典故,形容以非凡之力促成自然或人事變化。
三、引申意義
- 正向推動:用于描述通過積極行動加速目标實現,如“政策如催花鼓,激活市場活力”。
- 藝術渲染:古詩詞中常借指春景或生機,如“羯鼓聲高衆樂停,催開萬樹桃花醒”。
- 警示意義:現代使用時也隱含“違背自然規律可能適得其反”的反思。
四、使用場景
- 文學創作:增強畫面感,如描述改革浪潮、科技突破等。
- 日常表達:可形容團隊領導力或緊急項目的推進,如“項目經理化身催花鼓,帶領團隊提前完工”。
注:該成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曆史、文學領域。如需更完整典故文本,可參考《羯鼓錄》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催花鼓》這個詞指的是一種傳統戲曲中常見的打擊樂器。下面是關于該詞的一些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該詞的拆分部首是“曰”和“革”,其中,“曰”是漢字中的一個部首,而“革”則是另一個單獨的字。根據筆畫數來計算,将這兩個部分分别計算,其中“曰”有四畫,而“革”有九畫。
來源
《催花鼓》一詞的來源尚不明确。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是中國傳統戲曲中常見的樂器名稱之一,用于伴奏和節奏感染的表演。它通常由兩個不同大小的鼓組成,演奏時會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
繁體
繁體字“催花鼓”與簡化字相同,沒有任何差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一些字的形狀和結構與現代不同。然而,“催花鼓”這個詞的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
1. 我們在表演中運用了《催花鼓》來增加戲曲的節奏感。
2. 這位演員技藝高超,擅長演奏《催花鼓》。
組詞
- 催動
- 花鼓戲
- 鼓樂
- 催促
近義詞
- 鼓
- 打擊樂器
反義詞
- 彈撥樂器
- 弦樂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