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灰色,常有刺。葉線狀披針形,被銀色鱗毛。花極小,帶黃色。果實廣橢圓形,橙黃色。耐旱,耐寒,生長迅速,根系特别發達,不擇土壤,是一種優良的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植物。葉和果可做飼料。
沙棘是一種具有多重價值的植物,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詳細解釋:
沙棘(學名:Hippophae rhamnoides L.)屬于胡頹子科沙棘屬,是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樹高通常為1-5米,高山地區可達18米。其枝幹灰褐色、多刺,葉片狹長披針形,表面覆蓋銀白色鱗片,果實呈橙黃色或紅色,秋季成熟。
主要分布于北緯30°-45°的幹旱、半幹旱地區,如中國華北、西北、西南以及歐洲多國。沙棘耐極端環境,可在-50℃至50℃的溫度範圍、貧瘠土壤(如沙質、鹽堿地)中存活,且根系發達,能有效固沙保水。
作為防風固沙的先鋒植物,沙棘被廣泛用于沙漠綠化與水土保持。其根系可深入地下2-3米,能改善土壤結構并防止侵蝕。
沙棘果實富含維生素C(含量是柑橘的6倍)、維生素E、類黃酮等,被譽為“天然維生素庫”。在傳統醫學中,其果實和葉片可用于止咳化痰、健胃消食,并輔助治療跌打損傷和心血管疾病。
古希臘人發現沙棘葉可增強戰馬體質,賦予其拉丁名“Hippophae”(意為“發光的馬”);成吉思汗軍隊也曾用沙棘補充體力。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植物學、生态學及醫學權威來源,如需深入研究可查閱相關網頁原文。
《沙棘》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沙指的是沙地、沙漠,棘指的是帶刺的植物,因此,《沙棘》指的是生長在沙地或沙漠的帶刺植物。
《沙棘》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水(氵)和木,其中水是左邊的部首,木是右邊的部首。它的筆畫總數是10畫。
《沙棘》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形字典。在古代,人們通過觀察自然界的事物來構造漢字,并以此來表達意義。
《沙棘》的繁體字為「沙棘」。
在古時候,「沙棘」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形狀與現代漢字寫法基本相同。
1. 沙漠中的沙棘給旅途中的旅行者帶來了許多困擾。
2. 沙地上的沙棘長勢旺盛,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1. 沙地:指的是由沙子構成的地面。
2. 沙漠:指的是一個幹燥、少雨的地區,通常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沙子。
刺桐、刺槐、沙蒿。
金絲桃、牡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