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補充缺額的名義授予某種官職。《宋史·選舉志四》:“借補繁多,官資泛濫。” 宋 嶽飛 《乞以明堂恩補張所男宗本奏》:“臣自白身,借補修武郎、閤門宣贊舍人,充中軍統領。”
(2).指候補官員因本職額滿,暫以高品之官銜補低品之缺。《清史稿·選舉志五》:“各省投标候補者,提、鎮多至數十,副、參以下數百,本職補官,終身無望,於是定借補之法。提、鎮準借補副、參、遊缺,副、參、遊準借補都、守缺,都、守準借補千、把總缺。”
“借補”是一個曆史官制術語,主要用于古代官員職位調整或候補機制,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名義補充官職
指以填補職位空缺的名義授予某人官職,但實際授予的官職品級可能與名義不符。例如,宋代允許将領以“借補”形式提拔下屬,嶽飛曾從白身(無官職)被借補為修武郎、合門宣贊舍人。
候補官員的變通任用
當候補官員因本職職位滿員時,暫時以高于原品級的官銜填補低品級空缺。如清代規定,提督、總兵(高級武官)可借補副将、參将等低一級官職,以緩解官多職少的矛盾。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制度演變,可參考《宋史·選舉志》《清史稿·選舉志》等文獻(信息綜合自、、)。
《借補》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向别人借以填補不足之處。
《借補》的拆分部首是“亻”+“巴”,總共有7畫。
《借補》最早見于《漢書·霍去病傳》:“時少府張晔借補中尉”,其中“借補”表示張晔向别人借用職位來填補自己的空缺。
《借補》的繁體字為「借補」。
在古漢字中,借補的寫法可能會有所差異。例如,有些古代文獻中會将“借”字寫為「藉」,而将“補”字寫為「補」。
1. 他在項目中借補了一位經驗豐富的合作夥伴。
2. 領導借補了幾名專業人員,使得整個團隊的實力得到了提升。
補益、補救、補足、借貸、借口、借款。
替代、取代、彌補、填補。
借棄、舍棄、棄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