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言各處去向,猶言走南闖北。 元 無名氏 《硃砂擔》第一折:“他又不和我一搭兒做買賣,我怎知他上南落北。” 茅盾 《霜葉紅似二月花》一:“如今的年青人,心都野了,總不肯守在家裡,歡喜往外跑……可是等我閉了眼睛,那時上南落北,都由他去罷。”
“上南落北”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àng nán luò běi,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四處奔波、行蹤不定,類似于“走南闖北”。以下為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硃砂擔》或茅盾作品中的原文。
《上南落北》是一個比喻,用來形容方向迷失、目标不明确或者行動無章的狀态。它表達了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物行動背離原本目标,行為不穩定、不連貫的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上南落北》可以拆分為:“上”(部首:一),"南"(部首:又,筆畫:3),"落"(部首:艸,筆畫:12),"北"(部首:匕,筆畫:2)。
《上南落北》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篇·天地》一章中,用來形容人的行動如迷失方向般,缺乏目标和穩定性。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上南落北」。
古時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而《上南落北》也有着一些古代常見寫法。例如:"上" 可以是"上"與"口"的組合,"南" 可以是"南"與"采"的組合,"落" 可以是"艹"上加"各","北" 則可以是"北"上加"匕"。
1. 他的人生軌迹始終上南落北,沒有固定的方向。
2. 這個公司的決策不明晰,總是上南落北,難以取得成果。
組詞:上下南北、南轅北轍
近義詞:方向迷失、行動不穩定
反義詞:目标明确、行動有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