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吏所應遵循的規章制度。《好逑傳》第七回:“為官自有官體,事無大小,必有人告發,然後可以出籤拿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二回:“﹝ 侯中丞 ﹞及至到任之後,卻為官體所拘,不能放恣,因此心中悶悶不樂。”
(2).人體的器官。《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物質進化論》:“然宇宙内感于吾人之官體者,大率為物質現象,凡化學、物理學所講論者皆是也。” 梁啟超 《國民十大元氣論》:“夫古人自古人,我自我,我有官體,我有腦筋。”
“官體”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官員在履職時必須遵守的禮儀規範、行為準則或行政制度。這一含義常見于古典文獻或曆史語境中。
例證:
這一釋義較為罕見,屬于近代學術文獻中的特殊用法,指代人體生理結構中的器官。
例證: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若需理解具體語境中的含義,需結合文獻背景。例如,在描述官員形象時,“講究官威官體”,即指維護官員的儀态與規範。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好逑傳》《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等文獻原文。
官體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官和體。
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宀和亻,宀表示“宀字頭”,亻表示“人字旁”。
官體共有11畫。
這個詞來自于中國古代的官員制度。在古代中國,官體是指官員身份下的言行舉止,通常要求官員言行大方、得體,體現官員的身份和地位。
在繁體漢字中,官體的寫法為官體。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先秦時期,官體的寫法為亻主義,即亻上面寫一個窒,窒表示頭部和上半身。在秦代和漢代早期,官字加上頭和宀,即首字頭和宀字頭。到了漢代中期,官體的寫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樣子。
一些關于官體的例句:
1. 他的舉止嚴謹大方,完全符合官體的要求。
2. 這個官員言談舉止不夠得體,沒有官體。
一些與官體相關的詞彙:
組詞:官場、體制、官方、體統。
近義詞:官樣、大體。
反義詞:私體、民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