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從蒙昧中省悟。 清 高阜 《<書影>序》:“誠於是書而求之,可以啟人疑情,可以資人冥悟。”
冥悟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冥”與“悟”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深刻的内心體察或超脫世俗的直覺,達到對道理、真谛的豁然貫通。以下從語義、用法及哲學意蘊三方面詳解:
“冥”的本義
指幽深、玄奧之境,引申為“潛心專一”“超越表象的深思”,如《莊子·逍遙遊》中“冥靈”即喻指超越時空的深邃智慧。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卷,第1023頁。
“悟”的内涵
意為覺醒、領會,特指對真理的直覺把握,如禅宗強調“頓悟”直達本心。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第1287頁。
合成詞“冥悟”
強調通過内在靜觀與超越理性的直覺,實現對宇宙人生本質的透徹領悟,常見于佛道哲學語境。
示例:
“高僧閉關三年,終得冥悟,洞悉生死輪回之理。”
在佛教思想中,“冥悟”與“般若智慧”相通,指脫離邏輯推演、直契實相的覺悟狀态。如《六祖壇經》雲:“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此“智”即近于冥悟之境。
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年)第112頁。
道家亦強調“冥合自然”,《莊子·齊物論》中“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坐忘狀态,正是通過冥思達成物我兩忘的悟道體驗。
來源:《中國哲學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421頁。
《五燈會元》(宋代禅宗語錄)
“師曰:'汝但冥悟自心,莫向外求。'”
此處“冥悟”指反觀心性、直探本源。
來源:《五燈會元》卷三(中華書局,1984年校點本)。
王陽明《傳習錄》
“良知之體,皎如明鏡,物來冥悟,一照皆真。”
以“冥悟”描述心學中不假思索的直覺認知。
來源:《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卷三。
當代語境下,“冥悟”可引申為對複雜問題的深刻頓悟,如:
“科學家經年實驗未果,卻在夜半冥悟中破解公式。”
來源:《現代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年)第2卷,第317頁。
結語
“冥悟”融合了東方哲學“内向超越”的思維特質,既需語義溯源至古籍,亦需結合佛道思想理解其玄妙之境。其權威釋義始終圍繞“直覺貫通真理”這一核心,在學術與修行語境中保有生命力。
“冥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從蒙昧或混沌中突然醒悟,強調通過深入思考或内在體悟達到對事物本質的理解。該詞由“冥”(意為深沉、幽暗)和“悟”(意為領悟)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在幽深中覺醒”。
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描述:
《書影·序》中的“資人冥悟”是典型用例,體現通過書籍啟發思考的路徑。
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于書面表達或特定學術領域。如需更多古典文獻用例,可參考原始出處。
馳介促膝談心點手劃腳店小二短接罰不責衆發家緻業放嬌膚使更互革然搆募龜卦裹瘡鼓子詞漢檔房豪句合消候舍化融畫中有詩壺中天地鹪枝家慶階爵泾渭分明謹嚴決敗噱談巨骨料鬥荔支亂忙爐香命彩謀詢拿訪拗澀濃包片長薄技平仄齊備秦京茹筆三鬥塵散阙山路生獲盛意獸槁坦克兵同量通驿秃襟危矢溫溫文無閑詳笑閧洗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