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抗的意思、逋抗的詳細解釋
逋抗的解釋
謂逃避或抗交租稅。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詳文贅說》:“如言錢穀,應追者,則舉其逋抗之奸。”
詞語分解
- 逋的解釋 逋 ū 逃亡:逋逃。逋遷。逋蕩。 拖欠:逋負。逋租。逋債。 拖延:逋留(逗留)。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抗的解釋 抗 à 抵禦:抗擊。抗争。抗拒。抵抗。頑抗。 拒絕:抗議。抗上。抗命。抗稅。 對等:抗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對抗)。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逋抗”的漢語詞典釋義
逋抗(bū kàng)是由“逋”與“抗”組成的複合詞,屬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為逃避、抗拒,多指對法令、義務或責任的違逆與抵制。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分述:
一、字義分解與權威釋義
-
逋(bū)
- 本義:逃亡,拖欠。《說文解字》釋:“逋,亡也。”
- 引申義:
- 逃避責任(如“逋逃”指逃亡的罪人);
- 拖欠賦稅(如“逋租”指欠租)。
- 來源:《漢語大詞典》
-
抗(kàng)
- 本義:抵禦,違逆。《說文解字》:“抗,扞也。”
- 引申義:
- 拒絕服從(如“抗命”);
- 對抗權威(如“抗辯”)。
-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
逋抗(複合義)
- 綜合釋義:指通過逃亡或消極抵抗的方式逃避責任、法令或義務,強調“逃避+抗拒”的雙重行為。
- 典型用例:
“逋抗王命” —— 違抗朝廷命令并逃避追責(見《唐律疏議·戶婚律》)。
二、古籍用例與語境分析
-
法律文書中的“逋抗”
- 古代律法常用此詞描述拒不履行賦役、逃亡避責的行為。例如:
“凡戶主逋抗稅賦,杖六十,追征複業。”
-
曆史文獻中的引申
- 宋代《資治通鑒》載:“豪強逋抗徭役,州縣莫能制”,指地方勢力逃避徭役且抗拒官府管制。
三、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 使用頻率:現代漢語中極少單獨使用“逋抗”,多見于研究古代法制、曆史的學術文獻。
- 近義詞:逋逃、抗命、違逆。
- 語義側重:強調“逃避”與“抗拒”并存,較單用“逋”或“抗”更具主動性。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 《大明律》(法律出版社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逋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
- 拼音:bū kàng。
- 字面拆分:“逋”意為逃亡、拖欠,“抗”指抵抗、抗拒,組合後表示“逃避或抵抗”的行為。
2. 具體含義
- 狹義:曆史上多指逃避或抗交租稅。例如清代文獻《福惠全書》中提到“逋抗之奸”,即指拖欠稅款的行為。
- 廣義:作為成語時,可泛指逃避責任、抵抗壓力或困難,如形容不願承擔義務或面對挑戰的人。
3. 使用場景
- 常見于曆史、文學語境中,描述古代賦稅相關的社會問題。
- 現代用法中,可引申批評逃避現實、推卸責任的行為,如“逋抗工作壓力”。
4. 補充說明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學術或特定語境中。
- 權威字典(如查字典)将其歸類為動詞性短語,強調動作的消極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福惠全書》等文獻原文或專業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按圖索駿北纮标情奪趣長生殿裧輤瞋忿摧殄厝火燎原斷伐端明豐膏佛骨浮猋附款改舊幹焦根本法割取遘愍貴牲故墟海納百川寒氣刺骨吼咤郊區夾繞佳緻節孝祠景向郡縣狂愎冷金牋林扃蔺相如露拍履坦平信揊拍樵讴切割輕徐沁潤掃土商和神色身條試才刷剔水落庶物宿秉筍衣堂閣條絨突目臀疣下不來台下都閑話洗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