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索的意思、幹索的詳細解釋
幹索的解釋
求取,索取。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慚顔厚如甲》:“進士 楊光遠 ,惟多矯飾,不識忌諱,遊謁王公之門,幹索權豪之族,未嘗自足,稍有不從,便多诽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兇》:“﹝ 劉子振 ﹞不恥幹索州縣,稍不如意,立緻寒暑。” 宋 葉夢得 《岩下放言·來歲狀元賦》:“ 祥符 中, 西蜀 有二舉人同硯席,既得舉,貧,幹索旁郡,乃能辦行。”
詞語分解
- 幹的解釋 幹 (⑧幹??乾) ā 觸犯,冒犯,沖犯:幹擾。幹涉。幹預(亦作“幹與”)。森然幹霄。 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幹祿。幹仕。 關連,涉及:幹系。互不相幹。 盾,古代抵禦刀槍的兵器:大動幹戈。 古
- 索的解釋 索 ǒ 大繩子或大鍊子:索子。索道。鋼索。絞索。線索。 搜尋,尋求:索引。思索。搜索。探索。 讨取,要:索還。索求。索取。勒索。 盡,毫無:索然無味。 單獨:離群索居。 姓。 筆畫數:; 部首:糸;
網絡擴展解釋
“幹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幹索”意為求取、索取,通常指通過主動請求或強求的方式獲取利益。該詞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多用于描述以不正當手段謀求財物的行為。
二、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慚顔厚如甲》:“進士楊光遠……幹索權豪之族,未嘗自足,稍有不從,便多诽謗。” 宋代葉夢得《岩下放言》也有類似記載,說明該詞在唐宋時期已用于批評過度索取行為。
三、典型用法
- 行為特征:常與“矯飾”“不識忌諱”等貶義描述搭配,如“遊谒王公之門,幹索權豪之族”。
- 對象指向:多用于描述向權貴階層或官府索取,如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幹索州縣”的記載。
- 情感色彩:暗含對不知廉恥、貪得無厭行為的批判,如“不恥幹索州縣”的表述。
四、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見于古典文獻研究或特定語境下的書面表達。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網絡釋義中提到的“闌幹索盡詩”等詩句,實際屬于對“幹索”的拆分誤讀,與本文讨論的詞彙無關。
建議:如需學術引用,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進一步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幹索這個詞的意思是指用于撐起或支撐物體的繩索或線條。可以拆分為"幹"和"索"兩個部分,其中"幹"是幹枯、沒有水分的意思,"索"表示繩索。在漢字中,"幹"部的部首是"幹",它有4個筆畫; "索"部的部首是"糸",它有5個筆畫。"幹索"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航海時期,船舶需要使用索具來系泊、牽引和支撐,因此出現了這個詞。
在繁體字中,"幹索"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幹索"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一些常見的例句包括:
1. 他用幹索牢牢地拴住了船隻。
2. 換一根更結實的幹索來替換損壞的繩子。
與"幹索"相關的組詞有:"纜索"(用于系泊或牽引船舶的鋼絲繩)和 "繩索"(用于吊車、攀岩等活動的長繩)。
"幹索"的近義詞是"繩索",反義詞是"濕繩"(有水分的繩子)。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