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慌不安貌。偟,通“ 惶 ”。《楚辭·九章·悲回風》“超惘惘而遂行” 漢 王逸 注:“失志偟遽而直逝也。”
“偟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拼音與讀音
核心含義
古籍出處
漢字解析
個别資料(如)将“偟遽”解釋為“行動迅速”,并關聯漢代韓嬰的典故。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字形混淆(如“忩遽”表匆遽)或釋義偏差有關,建議以主流解釋為準。
在文言文閱讀中,“偟遽”多用于描寫人物的心理狀态,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是“恐慌”還是“匆忙”。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楚辭》注本及《漢語大詞典》。
偟遽(hóng jù)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人”和“走”,筆畫總數為10畫。它起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是一種繁體字。
漢字《偟遽》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古代漢字寫法中,《偟》的寫法為“人”和“石”兩個部分組合而成;而《遽》的寫法則是“辵”(辶)部首加上“豦”來構成。
這個詞的意思是“急迅”。它可以用來描述人或物體行動迅速、急促的狀态或動作。
例句:
1. 他見到危險立刻偟遽而逃。
2. 風勢突然加大,船隻開始偟遽前行。
組詞:偟疾、怱遽、快速
近義詞:迅捷、敏捷、疾速
反義詞:緩慢、遲緩、慢悠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