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出《後漢書·五行志一》:“ 王莽 末, 天水 童謡曰:‘出 吳門 ,望 緹羣 。見一蹇人,言欲上天;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時 隗嚣 初起兵於 天水 ,後意稍廣,欲為天子,遂破滅。 嚣 少病蹇。 吳門 , 冀 郭門名也。 緹羣 ,山名也。”後因以“蹇人上天”、“蹇人升天”比喻不可能之事。《梁書·武帝紀上》:“ 始安 欲為 趙倫 ,形迹已見,蹇人上天,信無此理。” 清 蔣士铨 《臨川夢·遣跛》:“我為拯救生靈,不惜這條老命,賣油翁,豈學蹇人升天而貪榮利者乎。”
“蹇人上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帶有貶義色彩,常用于諷刺不切實際的妄想。同義表達為“蹇人升天”。
源自《後漢書·五行志一》記載的東漢天水童謠:
“出吳門,望缇群。見一蹇人,言欲上天;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
- 背景:王莽末年,隗嚣在天水起兵,後野心膨脹欲稱帝,最終失敗。因隗嚣自幼跛腳(“蹇人”),童謠以“跛腳者想上天”暗喻其稱帝的荒誕。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文獻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後漢書》《梁書》等典籍原文。
《蹇人上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對困難、疾苦的人來說,也能夠超越困境,取得成功。該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包括“蹇”、“人”、“上”和“天”。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蹇”字由部首“足”和“戋”組成,共13畫; - “人”字由部首“人”組成,共2畫; - “上”字由部首“一”和“口”組成,共3畫; - “天”字由部首“大”和“一”組成,共4畫。
來源:
《蹇人上天》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這裡面記載了徐福的故事。徐福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偉大航海家,他在航海途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最終克服了這些困難,并成功航行到了遙遠的地方。這段故事成為了後來形成《蹇人上天》這個成語的基礎。
繁體:蹇人上天 (繁體:蹇人上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有所不同。《蹇人上天》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蹇人上天”,字形稍有不同,但含義和現代相同。
例句:
他從一個貧困的家庭出生,但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蹇人上天。
組詞:
蹇台,蹇滞,蹇驢,蹇蹄,蹇蹇
近義詞:
困境求生
反義詞:
順利如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