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旱災。儉,歲歉。《北史·魏紀三·高祖孝文帝》:“十二月甲子,以西北州郡旱儉,遣侍臣巡察,開倉賑恤。”《隋書·食貨志》:“若人有旱儉少糧,先給 * 及遠年粟。”《舊唐書·韋湊傳》:“ 湊 以自古園陵無建碑之禮,又時正旱儉,不可興功,飛表極諫,工役乃止。”
“旱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曆史文獻和權威資料綜合理解:
基本含義
根據《北史》《隋書》等古籍記載,“旱儉”指旱災導緻的糧食歉收。其中“儉”通“歉”,意為年成不好()。例如《舊唐書》提到“時正旱儉,不可興功”,即因旱災導緻糧食不足,不宜大興工程。
詞義解析
常見誤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節儉生活”,可能是對“儉”字單獨含義的誤讀。但在曆史文獻中,“旱儉”均指向自然災害,而非日常節約行為()。
古籍用例
建議在古文閱讀中優先采用“旱災歉收”的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二十四史》中相關食貨志章節。
《旱儉》是一個表示節約用水的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旱和儉。
旱的部首是日,總筆畫數為4。它的繁體形式是晘。
儉的部首是人,總筆畫數為9。它的繁體形式是儉。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時候,旱指幹燥、缺水的狀态,儉指節約、節儉。在古代,人們生活困苦,水源有限,因此儉省用水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态度。
在古代,旱旁的字形比現代簡化字稍有不同,頂部有一個橫折,在上方有兩點,下方是兩個橫折的“人”字。儉旁的字形與現代相似,頂部為“人”字,下方為“兒”字。
例句:
1. 在幹旱的夏季,我們要堅持旱儉的生活方式。
2. 楊先生一直過着儉樸的生活,注重旱儉。
組詞:旱天、旱地、旱情、儉省、儉約、儉樸。
近義詞:節約、節省、節儉。
反義詞:浪費、奢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