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儉的意思、旱儉的詳細解釋
旱儉的解釋
旱災。儉,歲歉。《北史·魏紀三·高祖孝文帝》:“十二月甲子,以西北州郡旱儉,遣侍臣巡察,開倉賑恤。”《隋書·食貨志》:“若人有旱儉少糧,先給 * 及遠年粟。”《舊唐書·韋湊傳》:“ 湊 以自古園陵無建碑之禮,又時正旱儉,不可興功,飛表極諫,工役乃止。”
詞語分解
- 旱的解釋 旱 à 長時間不下雨,缺雨,缺水,與“澇”相對:旱季。旱災。幹旱。防旱。 非水田的、無水的、陸地上的,與水無關的:旱井。旱田。旱獺。 澇 筆畫數:; 部首:日; 筆順編號:
- 儉的解釋 儉 (儉) ǎ 節省,不浪費:儉省。儉樸。勤儉。克勤克儉。 貧乏,歉收:儉月。儉歲。儉腹(腹中空虛,喻知識貧乏)。 奢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旱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指因幹旱而導緻的農作物歉收或饑荒。其詳細釋義如下:
-
釋義
“旱儉”指因長期無雨或少雨(旱)造成的農業收成銳減(儉),進而導緻糧食短缺、饑荒的狀态。“儉”在此處意為歉收、不豐足,而非節省之意。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用以描述旱災引發的農業災害和社會困境。
-
字義分析
- 旱:指久不下雨或雨量嚴重不足的自然現象。《說文解字》:“旱,不雨也。”
- 儉:此處通“歉”,指谷物收成不好、匮乏。《廣雅·釋诂四》:“儉,少也。”王念孫疏證:“儉,亦歉也。”在描述年景時,“儉”特指農作物減産或絕收。
-
古籍用例
- 《魏書·世宗紀》:記載北魏宣武帝時期災情:“(延昌元年)诏曰:‘去歲水災,今春炎旱,百姓饑馑,朕甚愍之。…其有旱儉失業、餒疾緻死者,各令郡縣量加赈恤。’” 此例明确将“旱儉”與百姓失業、饑餓、死亡相關聯,指旱災導緻的饑荒。
- 《舊唐書·五行志》:記錄唐代自然災害:“(貞元元年)春,旱,無麥苗。…是歲,旱儉,米鬥千錢。” 此處“旱儉”直接與糧食價格飛漲(米鬥千錢)對應,反映了旱災造成的嚴重糧食短缺。
- 《資治通鑒·唐紀》:亦有“關中大旱,饑馑…京畿旱儉”等記載,将“旱儉”作為描述京畿地區因旱緻災的官方用語。
-
同義詞與關聯詞
- 旱災:指幹旱造成的災害,是“旱儉”的直接原因。
- 饑馑/饑歉:指糧食嚴重不足的狀态,是“旱儉”的後果。
- 兇年/荒年:指收成極差、災荒嚴重的年份,“旱儉”常是導緻兇荒的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
- 釋義與字義分析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4)對“旱”、“儉”及“旱儉”詞條的釋義。
- 古籍用例引自《魏書》(中華書局點校本)、《舊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點校本)等正史文獻。
- 字義通假參考了《廣雅疏證》(清·王念孫,中華書局影印本)等訓诂學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旱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曆史文獻和權威資料綜合理解:
-
基本含義
根據《北史》《隋書》等古籍記載,“旱儉”指旱災導緻的糧食歉收。其中“儉”通“歉”,意為年成不好()。例如《舊唐書》提到“時正旱儉,不可興功”,即因旱災導緻糧食不足,不宜大興工程。
-
詞義解析
- 旱:指幹旱無雨的自然災害
- 儉:此處為通假字,同“歉”,即農作物收成不足
組合後特指因幹旱引發的饑荒或物資匮乏()。
-
常見誤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節儉生活”,可能是對“儉”字單獨含義的誤讀。但在曆史文獻中,“旱儉”均指向自然災害,而非日常節約行為()。
-
古籍用例
- 《北史》記載朝廷因“西北州郡旱儉”開倉赈災
- 《隋書》提到應對“旱儉少糧”的糧食調配政策
均體現該詞與災荒治理的關聯性()。
建議在古文閱讀中優先采用“旱災歉收”的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二十四史》中相關食貨志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白兔禦史半瓶子醋駁糅不瞅不睬插定承兌道宇蹈正凋耗臷國疊嶺逗引敦龐反逆幹元格蚤挂表乖絕規算孤心旱田話頭腱鞘佳妍結納潔言就診懇悃快事昆山之玉擴展羸尪六逆龍馳虎驟緑腰馬甲柱凕冷耦俱配電皮桶子迫責棋客請援親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榮昌肉案睿廣神氣十足師資縮脖子太上之忘情堂試嗁呼威棱仙峰寺小茴香歇絶颉利發襲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