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俭的意思、旱俭的详细解释
旱俭的解释
旱灾。俭,岁歉。《北史·魏纪三·高祖孝文帝》:“十二月甲子,以西北州郡旱俭,遣侍臣巡察,开仓賑恤。”《隋书·食货志》:“若人有旱俭少粮,先给 * 及远年粟。”《旧唐书·韦凑传》:“ 凑 以自古园陵无建碑之礼,又时正旱俭,不可兴功,飞表极諫,工役乃止。”
词语分解
- 旱的解释 旱 à 长时间不下雨,缺雨,缺水,与“涝”相对:旱季。旱灾。干旱。防旱。 非水田的、无水的、陆地上的,与水无关的:旱井。旱田。旱獭。 涝 笔画数:; 部首:日; 笔顺编号:
- 俭的解释 俭 (儉) ǎ 节省,不浪费:俭省。俭朴。勤俭。克勤克俭。 贫乏,歉收:俭月。俭岁。俭腹(腹中空虚,喻知识贫乏)。 奢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旱俭”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指因干旱而导致的农作物歉收或饥荒。其详细释义如下:
-
释义
“旱俭”指因长期无雨或少雨(旱)造成的农业收成锐减(俭),进而导致粮食短缺、饥荒的状态。“俭”在此处意为歉收、不丰足,而非节省之意。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用以描述旱灾引发的农业灾害和社会困境。
-
字义分析
- 旱:指久不下雨或雨量严重不足的自然现象。《说文解字》:“旱,不雨也。”
- 俭:此处通“歉”,指谷物收成不好、匮乏。《广雅·释诂四》:“俭,少也。”王念孙疏证:“俭,亦歉也。”在描述年景时,“俭”特指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
古籍用例
- 《魏书·世宗纪》:记载北魏宣武帝时期灾情:“(延昌元年)诏曰:‘去岁水灾,今春炎旱,百姓饥馑,朕甚愍之。…其有旱俭失业、馁疾致死者,各令郡县量加赈恤。’” 此例明确将“旱俭”与百姓失业、饥饿、死亡相关联,指旱灾导致的饥荒。
- 《旧唐书·五行志》:记录唐代自然灾害:“(贞元元年)春,旱,无麦苗。…是岁,旱俭,米斗千钱。” 此处“旱俭”直接与粮食价格飞涨(米斗千钱)对应,反映了旱灾造成的严重粮食短缺。
- 《资治通鉴·唐纪》:亦有“关中大旱,饥馑…京畿旱俭”等记载,将“旱俭”作为描述京畿地区因旱致灾的官方用语。
-
同义词与关联词
- 旱灾:指干旱造成的灾害,是“旱俭”的直接原因。
- 饥馑/饥歉:指粮食严重不足的状态,是“旱俭”的后果。
- 凶年/荒年:指收成极差、灾荒严重的年份,“旱俭”常是导致凶荒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 释义与字义分析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4)对“旱”、“俭”及“旱俭”词条的释义。
- 古籍用例引自《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等正史文献。
- 字义通假参考了《广雅疏证》(清·王念孙,中华书局影印本)等训诂学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旱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历史文献和权威资料综合理解:
-
基本含义
根据《北史》《隋书》等古籍记载,“旱俭”指旱灾导致的粮食歉收。其中“俭”通“歉”,意为年成不好()。例如《旧唐书》提到“时正旱俭,不可兴功”,即因旱灾导致粮食不足,不宜大兴工程。
-
词义解析
- 旱:指干旱无雨的自然灾害
- 俭:此处为通假字,同“歉”,即农作物收成不足
组合后特指因干旱引发的饥荒或物资匮乏()。
-
常见误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节俭生活”,可能是对“俭”字单独含义的误读。但在历史文献中,“旱俭”均指向自然灾害,而非日常节约行为()。
-
古籍用例
- 《北史》记载朝廷因“西北州郡旱俭”开仓赈灾
- 《隋书》提到应对“旱俭少粮”的粮食调配政策
均体现该词与灾荒治理的关联性()。
建议在古文阅读中优先采用“旱灾歉收”的释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二十四史》中相关食货志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鲍家姑保养不可胜纪测辰谗间谗刻痴腹盗跖之物颠草遁名改作恶报飞听忿嫉焚炀高艳觥使馆主贵贱无二含含豪忽黄蔑讲校姐儿们解谕急捷鲸波鳄浪进路进贤退愚慷达苛禁酷法岚气例子米黄磨拳擦掌排铳屏卫轻荡秋孰绮席桡动脉戎御乳雀晌午沙土事産石研关黍荐酸菜贪纵童粱投分吐根涂径亹斐尾韵嗡营握发吐飧婺剧谐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