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颉利發的意思、颉利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颉利發的解釋

唐 代 突厥 族官名。《舊唐書·突厥傳上》:“其大官屈律啜,次阿波,次頡利發,次吐屯,次俟斤,并代居其官而無員數,父兄死則子弟承襲。” 王國維 《高昌甯朔将軍麴斌造寺碑跋》:“訶黎伐,亦俟利發或頡利發之音變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颉利發(xié lì fā)是古代突厥、回纥等北方遊牧民族政權中的一種高級官職名稱,具有重要的軍事與行政職能。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颉利發”音譯自古突厥語“eltäbär”(或作“ilteber”),由“el”(國家、部落)與“täbär”(官銜)複合而成,字面意為“國之統領者”或“部落首領”。在突厥汗國(6-8世紀)及回纥汗國時期,該職位通常由可汗親信或宗室重臣擔任,職權僅次于可汗,負責統轄軍事、管理屬部,并參與重大決策。

二、職能與曆史背景

  1. 軍事統帥

    颉利發常兼任軍隊指揮官,統領精銳部隊。《周書·突厥傳》載突厥官職體系時提及“颉利發”掌兵權,戰時率部出征,維護汗國疆域。

  2. 行政管轄

    作為地方最高長官,颉利發管理歸附部落,監督賦稅征收與司法事務。回纥汗國時期,此職多授予歸順部落的首領,以鞏固聯盟關系。

  3. 政治象征

    唐朝文獻如《通典·邊防典》記載,突厥颉利發需由可汗賜封,受封者獲頒狼頭纛(象征權力的旗幟),體現其地位尊崇。

三、音譯演變與文化影響

“颉利發”在不同漢文史料中異寫較多:

四、唐代制度融合

隨着突厥、回纥與中原交往加深,唐朝對歸附首領常冊封“颉利發”名號以示羁縻。例如回纥首領菩薩因助唐平叛,受封“颉利發”稱號,後升為“活颉利發”(意為“大首領”),體現該職在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互動中的政治作用。


參考資料:

  1. 《周書·卷五十·突厥傳》載突厥職官體系。
  2. 《通典·卷一九七·邊防典》述突厥官職與封號制度。
  3. 《舊唐書·卷一九五·回纥傳》記回纥首領受封颉利發史實。
  4. 古突厥文碑銘《毗伽可汗碑》對“eltäbär”的記載(現存蒙古國鄂爾渾河谷)。
  5. 岑仲勉《突厥集史》(中華書局,1958)考釋颉利發音義源流。

網絡擴展解釋

“颉利發”是唐代突厥族的一種官職名稱,其解釋主要來源于曆史文獻和學術研究:

  1. 基本定義
    “颉利發”是突厥部落中的高級官職,屬于軍事或行政體系中的次等級别。根據《舊唐書·突厥傳》記載,其職位排序在“屈律啜”和“阿波”之下,但高于“吐屯”和“俟斤”,且采用世襲制(父兄去世後由子弟繼承)。

  2. 音變與異寫
    該詞在不同文獻中存在音譯差異。例如,王國維在《高昌甯朔将軍麴斌造寺碑跋》中指出,“诃黎伐”可能是“颉利發”或“俟利發”的音變形式,反映了突厥語在漢文翻譯中的靈活性。

  3. 使用誤區
    需注意,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誤釋為成語“形容思維敏捷”,這屬于對曆史詞彙的曲解。實際上,“颉利發”僅作為突厥官職稱謂存在,并無引申含義。

  4. 曆史背景
    突厥官職體系具有鮮明的遊牧民族特征,官職名稱多與軍事職能相關。例如“颉利發”可能與部落征戰、資源分配等事務相關,但具體職責因史料有限尚不明确。

該詞屬于曆史專有名詞,需結合唐代突厥政治制度理解,不宜脫離語境作其他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暗室屋漏拔步床班倕編戶冰海布谷鳥常德尺簡愁神楚江萍廚帳達觀到得反裘負薪诽诮風範豐範服度隔蔽公律鬼教壑子家故湔湔叫絕劫鼠倉金馬獎駉那絶絃饋赆爛飲靓觀連質砺兵亂兒迷淡蔑蠓民秀沒地裡否極泰來謙謝蹊迳榮幹戎冠弱約入子三阙世谛私地孫權逃之夭夭體膨脹吐葩凸顯妄進亡是叟無蒂鄉聚消遙自在僁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