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威棱 ”。威力;威勢。《漢書·李廣傳》:“是以名聲暴於夷貉,威稜憺乎鄰國。” 王先謙 補注:“《廣韻》:‘稜,俗棱字。’《説文》:‘棱,柧也。’《一切經音義》十八引《通俗文》:‘木四方為棱。’人有威,如有棱者然,故曰威稜。”《梁書·武帝紀上》:“旍麾所指,威稜無外,龍驤虎步,并集 建業 。” 宋 王禹偁 《雲州節度使加使相麻》:“其有威稜卻敵,勇毅安邊,式旌善戰之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故自 烏拉 削平,而後威棱薄海表。” 郭沫若 《史學論集·惠施的性格與思想》:“當時離三代神道設教的時代未遠,一切天地間的自然現象都是上帝的創造,都是上帝的威棱,不容有人懷疑,也不曾有人過問。”
見“ 威稜 ”。
“威棱”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ēi léng(注音:ㄨㄟ ㄌㄥˊ),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指威力、威勢,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具有震懾力的氣勢。如《漢書·李廣傳》提到:“威稜憺乎鄰國”,意為威勢使鄰國畏懼()。
詞源中,“棱”原指木頭的棱角,引申為威嚴如棱角般分明、不可侵犯()。
語境延伸
經典文獻
現代例句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性較強的語境,現代口語中使用較少。其含義強調通過威嚴或實力産生的無形震懾,而非直接的力量展示。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梁書》等古籍()。
《威棱》是一個常用詞彙,它的意思是“威武而有力的樣子,彰顯強大的氣勢”。這個詞彙常常被用來形容人或物具有威嚴、威武的形象。
《威棱》這個詞由“威”和“棱”兩個部分組成。
「威」是一個常見的漢字,它的拆分部首是「大」,總共有8筆組成。
「棱」是一個常見的漢字,它的拆分部首是「木」,總共有12筆組成。
《威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籍和文化中。它最早出現在《呂氏春秋》這本古代的典籍中,被用來形容帝王的威嚴和威力。
《威棱》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威稜」。
在古代,「威棱」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古漢字形式為「威練」。這種寫法保留了「威」字的基本形态,但在第二個字旁邊添加了一個類似于「練」的形狀。
1. 他站在講台上,威棱的形象令人敬畏。
2. 這把劍散發出的威棱之力讓人生畏。
與《威棱》相關的組詞有:
1. 威嚴:指的是威風凜凜,莊重威武的樣子。
2. 棱角:指的是物體的邊緣或角落。
3. 威武:形容人或物具有威嚴、令人敬畏的樣子。
與《威棱》近義詞有:雄壯、威風、顯赫。
與《威棱》反義詞有:溫和、柔弱、平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