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太上之忘情的意思、太上之忘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太上之忘情的解釋

[persons who have the best cultivation may forget the feelings of passions of delight,anger,sorrow and happiness] 熟語,古人有“太上忘情”之說,意思是修養最高的人可以忘記喜怒哀樂之情,也就是沒有感情的意思。“之”,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

不能學太上之忘情。——清· 林覺民《與妻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太上之忘情"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深刻,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情感與修養的哲學思考。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 核心釋義 "太上之忘情"意指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聖人(太上),能夠超脫于世俗情感的羁絆(忘情)。這裡的"忘情"并非指冷酷無情或喪失情感能力,而是指不為私情所困,情感合乎自然與大道,達到一種超然、通達的境界。它描述的是一種情感上的高度自持與精神自由狀态,是聖人修養的體現。

二、 逐字解析

三、 出處與典故 此語最著名的出處見于南朝宋劉義慶所編的《世說新語·傷逝》:

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恸。 王戎在此處感歎:聖人(太上)能夠忘情(不為情所累),最下等的人則不懂感情;而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恰恰是情感最為深摯專注(情之所鐘)的。這則典故清晰地對比了“太上忘情”與“情之所鐘”兩種狀态,點明了“忘情”是極高修養的象征。

四、 哲學内涵與文化意義

  1. 道家與玄學背景: “太上忘情”的思想深受道家哲學影響。道家追求“道法自然”,主張順應天道,摒棄過度的、人為的私欲和情感執着,以達到精神上的逍遙自在。魏晉玄學進一步探讨了“聖人有情無情”的問題,“忘情”被視為聖人順應自然、與道合一的表現。
  2. 情感的升華: “忘情”并非否定情感本身,而是追求一種更高層次的情感狀态——不為個人得失、生死離别等世俗情感所過度困擾,情感發乎自然,合乎中道(儒家)或大道(道家)。這是一種情感上的理性超越與精神自由。
  3. 修養的目标: 它代表了個人修養的一種理想境界,是聖賢人格的标志。達到此境界的人,其情感不為外物所役,内心澄明甯靜,能夠以更超脫、更通達的态度看待世事人生。

五、 與“無情”的區别 需特别注意,“忘情”絕不等同于“無情”或“冷漠”。

"太上之忘情"是一個蘊含深厚哲學思想的成語,意指道德修養達到至高境界的聖人能夠超越世俗私情的束縛,使情感合乎自然與大道,達到一種超然物外、通達無礙的精神狀态。它源于《世說新語》中王戎的感歎,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道家與玄學)對情感與修養關系的深刻思考,強調的是情感的理性升華而非情感的泯滅。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太上之忘情”是中國古代哲學與文學中的經典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詞義
    字面指修養達到至高境界的人能夠超越世俗情感(如喜怒哀樂)。這裡的“太上”意為最高層次,“忘情”并非完全無情,而是不被情感牽制。林覺民《與妻書》中“不能學太上之忘情”即用此典,表達對情感的無法割舍。

  2. 哲學内涵

    • 道家視角:與道教“太上老君”的“大道至公”思想關聯,主張順應自然規律,情感不滞于外物。
    • 禅宗诠釋:禅道強調“此心不動,隨機而動”,認為忘情是及時處理情緒而非壓抑,如“發洩後舍棄”才能回歸本心。
  3. 文化語境差異
    儒家經典《世說新語》提出“聖人忘情”,指聖人不為情感所動,與普通人形成對比(“情之所鐘,正在我輩”)。這種差異體現了不同學派對情感克制的态度。

  4. 應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淡泊超然的人格境界,或表達對情感的矛盾态度(如林覺民既仰慕忘情境界,又坦言無法做到)。

提示: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可有兩極解讀——既可褒揚超脫,亦可隱含對人性複雜性的認知。如需深入探讨,可結合《世說新語》《與妻書》等原典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邦政被蓋冰解波心部畫茶旗馳敺叱索漼然殿使多昬發祥地風雨不透分文不值負才任氣服務費高慶奎躬擐甲胄工業區位論鈎鐮汩沉鼓腹含和僭寵簡化字甲殼積藏憿籴嗟噓激峻啾嘈局縮劇韻恪忠鹍瑟梨萌六服劉覽利足露筋女清明節日幢森立生祭衰頽順辰說中四黃四無量心竦秀縧絨天方夜譚天色剸裁托乘往古望陽維絷五株笑迷迷谿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