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柹柎”。指木皮、木片。 清 趙翼 《落皮樹》詩:“安有柹柎連,但見節目濶……咄哉皮不存,滋液憑何拔?”
“杮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杮”和“柎”兩個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與木材加工相關的特定部位或動作。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杮 (fèi)
來源:《說文解字》卷六·木部(中華書局影印本)。
柎 (fū)
來源:《說文解字》卷六·木部;《爾雅·釋草》。
“杮柎”作為合成詞,其含義結合了二者的核心概念: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4卷,第1289頁。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380頁。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紙質權威辭書為準。)
“杮柎”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需要分字解釋:
杮
柎
組合解析:
“杮柎”可能有兩種理解:
①字面組合:指“木片與花萼”,但實際文獻中罕見此搭配;
②特定語境:可能為古籍中的專有名詞,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例如某些古代文本中的植物部件或器物名稱。
建議:
該詞未見于常規詞典及搜索結果,可能屬于生僻詞或書寫有誤。若引自古籍或特定文獻,請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
标指鬓組讒隙打髀殖電激鼎食鳴鐘斷雁孤鴻煩聒番匠糞堆負牆耕蓑館藏耗損狠惡畫衣冠家門集屐齒之折潔練解悅疾患淨口近利寬民老盡斂衾籬槿軨下利薮榴花硫化物闾室冒踐眉眼面紗南腔北調清陗耆儒凄悅權準群集擾劫人事代謝阮家貧三輪三品刍沈翔手熟薮澤踏蘆渡江貪饞亭菊缇萦通州土境歪才委屬問當痚瘶嚣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