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畫衣冠的意思、畫衣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畫衣冠的解釋

傳說上古有象刑,即以異常的衣著象征五刑表示懲誡。犯人穿着特殊标志的衣冠代替刑罰,稱為“畫衣冠”。《慎子·逸文》:“ 有虞 之誅,以幪巾當墨,以草纓當劓,以菲履當刖,以艾韠當宮,布衣無領當大辟……畫衣冠,異章服,謂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也。” 漢 桓寬 《鹽鐵論·诏聖》:“ 唐 虞 畫衣冠非阿, 湯武 刻肌膚非故,時世不同,輕重之務異也。”《後漢書·酷吏傳論》:“古者敦庬,善惡易分。至於畫衣冠,異服色,而莫之犯。” 明 宋濂 《畫原》:“至於辨章服之有制,畫衣冠以示警飭……又烏可以廢之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畫衣冠”是古代中國的一種象征性刑罰,指在犯人的衣冠上繪制特定圖案或顔色以示懲戒,代替肉體刑罰。《尚書·舜典》記載“象以典刑”,後世學者認為“象刑”即包含“畫衣冠”形式,如《漢書·刑法志》所述“上罪赭衣而不純”,指給重罪犯穿戴赤褐色衣冠。

該制度具有三重文化内涵:其一體現“明德慎罰”思想,通過視覺符號達到震懾效果;其二維護社會等級,《周禮》記載不同身份者的服飾規制,違規者通過特殊衣冠标識其越界行為;其三蘊含天人感應觀念,《禮記》強調“衣服有制”,異常服飾象征禮制秩序的破壞。

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刑罰的一種,以特異衣冠代替肉刑”,《辭源》則注“相傳為堯舜時無肉刑,以異章服羞辱代替”。這種制度對後世法律文化産生深遠影響,唐代仍有“犯徒者著鉗若校”的類似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畫衣冠”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象征性刑罰制度,其核心含義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1. 基本定義
    該詞指上古時期通過讓犯人穿戴特殊标志的衣冠代替肉體刑罰,稱為“象刑”(象征性懲罰)。例如,用黑巾蒙頭代替墨刑(刺面),用草繩系腰代替劓刑(割鼻)。

  2.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慎子·逸文》:“有虞之誅,以幪巾當墨,以草纓當劓,以菲履當刖……”,表明這種制度在虞舜時期已有記載。

  3. 執行形式
    根據史料記載,具體對應關系包括:

    • 幪巾(黑頭巾)→ 墨刑
    • 草纓(草編項圈)→ 劓刑
    • 菲履(破草鞋)→ 刖刑(斷足) 這種象征體系使犯人通過衣着差異遭受社會性懲戒。
  4. 曆史意義
    該制度反映了早期中國“刑措不用”的理想治國理念,旨在通過道德教化而非肉體懲罰維持秩序,後被儒家學者視為仁政典範。

  5. 現代認知
    學界對“象刑”是否真實存在尚有争議,部分學者認為可能是後世對上古輕刑的美化想象,但該詞彙已成為中華法系文化的重要符號。

别人正在浏覽...

慘景場園饞痨成德城雉垂枝楚體賜頒錯迎盜食緻飽敦懿負聲改行遷善港魚葛天鈎釽龜蟲漢鏡鶴寒畫殿灰酒楛矢簡闆對箋檄家事戒備戒曙今不如昔警醒列采犂掃敉谧明窗塵明線拈竿排疊匏竹擗撥瓊什祈籤阙轶日旰不食軟香溫玉入學如意珠三刑少惠施發司公送粥米搯擗鐵弗瓦窯未偶畏影惡迹險巾陷入沉思奚車脅和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