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ged scholar] 年高博學的讀書人
德高的老儒。 漢 揚雄 《劇秦美新》:“是以耆儒碩老,抱其書而遠遜;禮官博士,卷其舌而不談。”《後漢書·張晧傳》:“ 漢安 元年,選遣八使徇行風俗,皆耆儒知名,多歷顯位。” 明 俞弁 《逸老堂詩話》:“ 祝枝山 先生 希哲 ,嘗叙家君《約齋漫録》二十卷,今録其略雲:‘ 俞君 寬父 , 吳 之耆儒也。’”《清史稿·禮志一》:“ 德宗 季葉,設禮學舘,博選耆儒,将有所綴述。”
耆儒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常見的複合詞,由“耆”和“儒”二字構成。《說文解字》釋“耆”為“老也”,特指六十歲以上德高望重者;“儒”在《周禮·天官》中解作“術士之稱”,後專指通曉儒家經典的學者。二者組合成“耆儒”,專指年高德劭、學識淵博的儒家學者。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記載漢武帝時“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天下學者靡然鄉風矣”,其中“耆儒”即指這批精通經學的年長學者。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注解:“耆儒謂老成之儒,博通古今。”
從語義演變看,該詞在曆代文獻中呈現三個核心特征:
在現代漢語研究中,該詞被收入《漢語大詞典》第8冊第381頁,釋義為“年高德劭的儒者”。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将其歸類于“人物稱謂/學者”類詞彙。北京大學《古代漢語語料庫》統計顯示,該詞在二十五史中共出現247次,多用于旌表學識與德行兼備的長者。
“耆儒”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耆儒”由“耆”(年老)和“儒”(儒家學者)組成,指年長且學問深厚的儒者,特指儒家學者中德高望重的長者。
詞義解析
曆史用例
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6、7等來源。
庯峻徹裡至外徂颠道味道譽點素點銅壺短程梵冊貝葉繁育共用管下故作咳吐槐府猢狲禁更九玄際遇覺劍嚼墨噴紙軍階坎井之鼃克忠臘腸梅君山眇茫杪黍彌牟哪兒平劍貧忙鋪蓋卷僑家傾家蕩産氣勢洶洶秋齋綦轍全始全終桡弱仁洽商販勢勝四六風邃袤潭水鐵蛇停辛貯苦頭首隈藏危立威虐委葉吾廬無所畏忌相說蕭爽校巡俠氣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