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sume;waste] 消耗,減損
這麼一折騰,他家的財産也就耗損殆盡了
消耗損失。《南史·明山賓傳》:“初, 山賓 在州,所部 平陸縣 不稔,啟出倉米以振百姓。後刺史檢州曹,失簿,以 山賓 為耗損。有司追責,籍其宅入官。”《新唐書·百官志三》:“凡九穀,皆隨精粗差其耗損而供焉。” 清 李漁 《比目魚·孤威》:“娶美妾,蓄妖姬,也知道耗損精神。”
耗損是漢語中表示物質或能量因使用、消耗而逐漸減少的動詞,其核心含義強調因損耗而造成的減量過程。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釋義與分析,其詳細含義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指物體、資源、精力等因使用、磨損或自然作用導緻的持續減少。
示例:機器長期運轉會造成零件耗損;糧食儲存不當易受潮耗損。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528頁。
“耗”指消耗、減損(如“耗電”“耗時”);“損”指損失、減少(如“虧損”“磨損”)。二者疊加強化“漸進性減量”的語義。
作動詞時需搭配受事賓語(如“耗損能源”),作名詞時多指損耗的結果(如“降低耗損”)。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625、1283頁。
實體物質的磨損消耗(如設備耗損、材料耗損)。
時間、人力、財力等無形資源的減少(如“項目耗損大量資金”)。
生物代謝或自然力導緻的減量(如“水土耗損”“體能耗損”)。
來源:《現代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6卷第112頁。
權威參考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商務印書館, 2014.
羅竹風 主編. 現代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00.
“耗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表示因使用、磨損或破壞等原因造成的逐漸減少或損失。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物質或非物質因自然或人為因素逐漸減少的過程。例如:
常見于工程、經濟、醫學等領域。例如:
“耗損”強調漸進性損失,既可用于具體物體(如設備磨損),也可用于抽象概念(如精力消耗)。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窆圹閟幄碧霞元君伯趙氏程功秤提呈狀持盈守成抽水底柱發令繁鬣飛魄風菜豐暇豫憤懑不平格餌光前關牐姑熟亭駭恫含宮咀征火漆踐墨結局岌岌沮格君子芋課效葵花賃舂臨塗霤奧橹輪呂氏麥飯石慢曲旄山罵言眉語名聞天下摩登時代木屐母校盤跱綪畫秋帝瑞聖識達示儆詩商雙曜司隸四望淘浚蹋翼團栾相戛銷黃薤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