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境界内的土地;領土。《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先王建萬國,雖其詳未可得而究,然分疆畫界,各守土境,則非重累羈絆之體也。”《宋書·義欣傳》:“于時土境荒毀,人民彫散,城郭頽敗,盜賊公行。” 唐 杜甫 《前出塞》詩之一:“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如 永昌 、 騰越 、 順寧 、 威遠 、 普洱 沿邊土境二千餘裡……其各土境阨要總區,如 九龍江 、 隴川 、 黑山門 等處,自應留營。”
“土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土境”指境界内的土地或領土,由“土”(土地)和“境”(疆界、環境)組合而成,強調特定範圍内的土地屬性或狀态。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土地的客觀狀态,如肥沃、荒蕪、適宜性等,也可指代國家或地區的領土範圍。例如《宋書》中“土境荒毀”形容土地荒廢,民生凋敝。
近義詞與反義詞
現代延伸意義
當代語境中,“土境”較少單獨使用,更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用以增強語言的曆史厚重感或地域特色。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三國志》《宋書》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土境”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土地的疆域、領土範圍或國土。它代表一個地區的特定範圍,包括土地的邊界和所屬的領土。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土境”的部首是“土”,總共有10個筆畫。
“土境”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古代漢字,以及漢字的演變過程中。通過古籍和文獻的記載,我們了解到在古代王朝時,土地被劃分為不同的境界,用來劃定土地的邊界以及形成特定地域的概念。這種劃分為國家的疆域提供了基礎,後來逐漸演化成現代所使用的詞彙“土境”。
“土境”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土境」,保留了與簡體中文相同的意義。
在古代漢字中,土境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傳統形式仍保留了部首“土”的特征,并通過符號和筆畫來表示細微的差異。
1. 這座城市的土境擴大了,領土面積增加了三倍。
2. 地理學家正在研究這個島國的土境變化。
3. 每個國家都希望保護自己的土境完整和穩定。
固境、境界、疆境、國境、邊境。
領土、疆土、版圖。
海域、海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