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動搖。 北周 庾信 《枯樹賦》:“或低垂於霜露,或撼頓於風煙。”
(2).指動蕩困頓。 唐 韓愈 《祭女挐女文》:“天雪冰寒,傷汝羸肌。撼頓險阻,不得少息。” 宋 曾鞏 《撫州顔魯公祠堂記》:“維歷忤大奸,颠跌撼頓至于七八,而終始不以死生禍福為秋毫顧慮。”
撼頓(hàn dùn)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指物體受外力沖擊而劇烈搖晃或傾倒的狀态。
例證:
唐代韓愈《祭女挐女文》:「撼頓險阻,不得少息。」
此處描述旅途颠簸,車馬在險峻路途上震蕩難行(來源:《韓昌黎文集校注》)。
比喻人因受挫而精神萎靡或境遇衰敗。
例證:
《文選·陸機〈歎逝賦〉》李善注:「榮華苒苒,終懼于撼頓。」
意指榮華終将因世事動蕩而衰敗(來源:《昭明文選》李善注本)。
權威參考來源:
“撼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動搖
指物體或事物因外力作用而搖晃、不穩定。例如北周庾信《枯樹賦》中的“或低垂於霜露,或撼頓於風煙”,形容樹木在自然環境中受風雨侵襲而搖動()。
動蕩困頓
描述生活、境遇的艱難困苦。如唐代韓愈《祭女挐女文》提到“撼頓險阻,不得少息”,表達旅途中的颠沛困頓()。
詞源與結構
“撼”意為震動、搖晃,“頓”可引申為停頓、困頓,組合後強化了因動蕩導緻的艱難狀态。部分資料(如)将其歸類為形容詞性成語,但更多文獻(如、6)視為普通複合詞()。
文獻用例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學術研究中對古典文獻的解讀,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詩文注釋(綜合)。
按習白蔕白渖貶谪畢門髲子慘急唱沙作米癡長楚越之急大部頭大律點菜丁肇中低下罰不責衆放人方折非凡扶揑詭祠橫賦暴斂鬨傳弘新厚澤惶恐忽諸囏勤醮詞金牙門莒刀劇吐砍一枝損百株犒饫控持來會離客零替流燿論綱落落陀陀率躁麻沙木版水印牛鞭潛導峭刑青昊秦隸求問三聚氰胺繩治天女散花頭暈目眩枉費唇舌王佐才緼着握要物恺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