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动摇。 北周 庾信 《枯树赋》:“或低垂於霜露,或撼顿於风烟。”
(2).指动荡困顿。 唐 韩愈 《祭女挐女文》:“天雪冰寒,伤汝羸肌。撼顿险阻,不得少息。” 宋 曾巩 《抚州颜鲁公祠堂记》:“维歷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始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
“撼顿”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动摇
指物体或事物因外力作用而摇晃、不稳定。例如北周庾信《枯树赋》中的“或低垂於霜露,或撼顿於风烟”,形容树木在自然环境中受风雨侵袭而摇动()。
动荡困顿
描述生活、境遇的艰难困苦。如唐代韩愈《祭女挐女文》提到“撼顿险阻,不得少息”,表达旅途中的颠沛困顿()。
词源与结构
“撼”意为震动、摇晃,“顿”可引申为停顿、困顿,组合后强化了因动荡导致的艰难状态。部分资料(如)将其归类为形容词性成语,但更多文献(如、6)视为普通复合词()。
文献用例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对古典文献的解读,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诗文注释(综合)。
撼顿(hàn dùn)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震动或震撼的意思。形容一种强烈的影响或震动所带来的力量和效果。
撼顿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屯(屮),属于手部偏旁部首。它共有13个笔画。
撼顿来源于古代汉字,其中“撼”来自于象形字“手”,表示一种动作;“顿”来自于声旁字,表示音义。
撼顿的繁体字为「撼頓」。
在古代汉字中,撼顿的写法与现代相似,但筆劃結構可能稍有差异。
1. 这场演讲使观众们深受撼顿。
2. 战争的摧毁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撼顿。
1. 撼动:表示震动、振动的动作。
2. 撼世:指影响世界、震撼世界的意义和力量。
3. 撼人心魄:指强烈的感染力,使人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
1. 震动:指受到外力使物体发生明显的摇动、晃动。
2. 震撼:指受到外界强烈冲击而感到震动、震慑的状态。
3. 动容:指受到情感、事件等的影响而感到内心变动。
1. 平静:指没有波澜,没有发生行动、震动的状态。
2. 宁静:表示没有外界干扰和噪音的安静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