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动摇。 北周 庾信 《枯树赋》:“或低垂於霜露,或撼顿於风烟。”
(2).指动荡困顿。 唐 韩愈 《祭女挐女文》:“天雪冰寒,伤汝羸肌。撼顿险阻,不得少息。” 宋 曾巩 《抚州颜鲁公祠堂记》:“维歷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始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
撼顿(hàn dùn)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指物体受外力冲击而剧烈摇晃或倾倒的状态。
例证:
唐代韩愈《祭女挐女文》:「撼顿险阻,不得少息。」
此处描述旅途颠簸,车马在险峻路途上震荡难行(来源:《韩昌黎文集校注》)。
比喻人因受挫而精神萎靡或境遇衰败。
例证:
《文选·陆机〈叹逝赋〉》李善注:「荣华苒苒,终惧于撼顿。」
意指荣华终将因世事动荡而衰败(来源:《昭明文选》李善注本)。
权威参考来源:
“撼顿”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动摇
指物体或事物因外力作用而摇晃、不稳定。例如北周庾信《枯树赋》中的“或低垂於霜露,或撼顿於风烟”,形容树木在自然环境中受风雨侵袭而摇动()。
动荡困顿
描述生活、境遇的艰难困苦。如唐代韩愈《祭女挐女文》提到“撼顿险阻,不得少息”,表达旅途中的颠沛困顿()。
词源与结构
“撼”意为震动、摇晃,“顿”可引申为停顿、困顿,组合后强化了因动荡导致的艰难状态。部分资料(如)将其归类为形容词性成语,但更多文献(如、6)视为普通复合词()。
文献用例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对古典文献的解读,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诗文注释(综合)。
跋勅跋嘴步六孤吃闭门羹踟踌眵眼吹纶辞呈毳帐大人物得丧防止核扩散条约繁路翂翂翐翐奉户复牌藁书馆递广柑薅草鹤屏化服欢适解剖麻雀今个酒缾机械能积勩康衢谣科伦坡恳款鳞翅目麟凤一毛灵书乱逆轮当面对卖嘴料舌玫瑰瓮没合煞麋膏泼火雨普客覰絶荣泰社威擅势手版收计税帖蒜钵子土狗子脱文土烟外氏忘命温旨无威闲管孝睦小人物洗脸盆